《爸爸,我们去哪儿?》:还好,我是这样的我

图片发自App

当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还是会因为孩子的大吵大闹生气,但应该会试着去理解了吧!

当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还是会让5岁的孩子上辅导班,但应该会对他有更多的耐心了吧!

当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还是会希望孩子考试获得第一名,但就算不是也会坦然了吧!

当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还是会觉得上天不公,但至少,读完后,会庆幸自己拥有的一切吧!

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爸爸,我们去哪儿?》,瞬间想起了湖南卫视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但是,翻开一眼,发现完全不同。

这是一本很小很小的书,而且,全书一共只有七万五千多字,。

翻看第一页,看到了作者的介绍,立刻吸引了我。

“让-路易·博尼叶,法国作家,摄影师,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剧。傅尼叶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他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时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傅尼叶总是避免谈起自己的两个孩子。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2008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智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不是因为怕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苦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甫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反响,在销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这部作品,对于他,对于读者,都是面对生命困境极好的礼物。”

这段介绍,让我了解到,这是作者身为两位“残障儿童”的父亲,送给孩子的礼物。带着对“残障儿童”的好奇,但读完整本书,感觉特别真实,甚至会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地方。

整本书,其实都是路易和孩子在一起时的回忆和内心的想法。在这本书里,路易并没有像很多书籍那样,大段大段地赞美自己的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甚至一度觉得两个孩子尽快离开人世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排。

印象最深的是,路易家雇的阿姨若斯,她照顾两个残障儿童时,好像从来不会把两个孩子当作是不正常的孩子,形容两个孩子是:“你们的脑子里是进草了吗?”

后来,路易写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会这样形容:“他们脑袋里进草了,将来永远不会学习,只能一辈子不停地干蠢事。”

他的两个孩子:玛蒂约和托马。

哥哥玛蒂约十五岁,因为脊柱的侧凸不断加重,可能会影响到呼吸,所以,给他做了一次脊柱手书,但手术后的第三天,他离开了。

弟弟托马,比较喜欢画画,但双手总没办法控制,他就会自己看着自己的手说话;每次出门,或是被问到问题,托马总会不停地说:“爸爸,我们去哪儿?”后来,托马长大了,住在疗养院里,坐在轮椅上,治疗者抑郁症。看着特别心酸。

看着路易对孩子的调侃,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身处绝望时的自我安慰,能感受到他对两个孩子深深的爱。

路易也曾想过,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该有多好。他甚至觉得,两个孩子其实都很聪明,但他们的聪慧只在夜晚展露,为了不展露头角,白天就伪装成“智障儿童”。

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庆幸的感觉:还好,我是这样的我。因为我是正常的,所以,我会长高、能学会说话、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是正常的,就算我没有办法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却也能不增加家庭的负担;因为我是正常的,所以,我会成长,会经历痛苦与快乐······

真的,好想感叹一句:还好,我是这样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还好,我是这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