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之一的生活

——读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如若能够抓住这十分之一的光阴,便也能够诗意人间逍遥游了。

惑于张幼仪、徐志摩以及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我小心翼翼的翻开了这本书,希望多了解一点我不熟悉的林徽因。小时候语文老师为了解释“微”和“徽”的不同,便早早将“林徽因”这个名字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也只是深刻的记得这位建筑系的才女竟然参与了国徽的设计。直到《再别康桥》的出现,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出现,林徽因这个名字便再一次的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就像是书中所说的那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的出处以及作者无从考究,但不管什么时候读起这句话,总让人感受到洋洋的暖意。而我刚看到书名的时候,就猜想,大概林徽因是一轮挂在天空的红日,驱散了人心中的阴霾,照亮了东方这一片天空。

年少的情怀,总是充满了诗意。尽管身处诗境而不自知,但如若深情回首,那些或真实或缥缈的日子,总是会在现实中留下一些痕迹,任我们去追思,去怀想。康桥相遇的日子,是最美的年华中遇见了最美的人,任谁都会想沉溺其中不愿醒。那座默默守护至今的桥,可能还怀想着让两人再次相遇,那康河柔波里的水草,从未在这美丽的梦中醒来。林徽因在这梦中却是如此的清醒,诗意的转身,留给这个梦一个倩丽的背影,也留给了志摩一生的追寻。突如其来的相遇,身不由己的陷入,猝不及防的离去,就像是为了刻意去迎合好梦不常在的俗语一样,令人唏嘘不已。我等世俗之人,多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注视着林徽因,不仅因为活的如此潇洒,也因为活得如此清醒。我时常在想,如果活得清醒和理智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那么为什么会有“一醉方休”,又为什么会有“只愿沉醉不愿醒”。于是,我觉得活得太过理性和清醒,是一种对生命的辜负,倘若没有一种奋不顾身的追求,生命又怎么会有史诗一般的宏伟。后来我才懂,火焰般灿烂的燃烧赋予了生命轰轰烈烈,但一场温润的春雨,一缕和煦的微风给岁月留下了波澜不惊的温柔。诗意江南有着黛瓦白墙,微风细雨。你无需涉水而行,只踱步在轻烟长巷,就可以邂逅一份纯净的美好。我向往的,是在诗一般的年华,遇见了灵魂级的挚友,尽管互相怀想了一生,但这人生的画卷上,始终有你的身影。作者白落梅的描写实在是准确: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相爱,可能会让林徽因的愧疚之情稍稍冲淡,可是徐志摩的死却又给她缚上了一层枷锁。缘分如此,无可奈何。我相信林徽因心中一直是怀想着徐志摩的,不为其他,曾经那份最纯真的美好,两人一碰便迸发的才情总是存在的。尽管如此,林徽因还是清冷的行走在这天地间,给世人留下的都是一个靓丽的倩影,从不落魄。爱上一个人,本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只是爱了。而爱,又怎能轻易的放下,最后,唯一的慰藉便是对方的幸福,可是最后这点安慰,反而又变成了一把刺刀,扎进了有情人的心底。可到底,林徽因还是一个完美的女子,对于这世间的残忍,一笔一划她都把我的极有分寸,并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但岁月却因为有了缺憾才完美,人生有了修改才真实。这位看似走在云端的仙子,却始终行走于人间,给予人们一样的真实。

十之八九是苦楚,奈何仍有十分之一的美好,而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八九”或者“一”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之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