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带来的哲思

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思的变化,或许可以读这样几本书,它们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利马窦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和严复的《天演论》。

这些书籍像天空中的一道闪电,冲破乌云、冲破黑暗,点燃了人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巨变。


01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自不必说,凡是学习经济学的都知道这本书;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总结了近代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利马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汉译名)》介绍了儒道释三种学说;严复的《天演论》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经典之作。

我想谈其中的两本,利马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和严复的《天演论》。

利玛窦,一位西方传教士,葬于中国;

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版世界地图;

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又称《基 督 教远征中国史》中,介绍了中国的儒道释三种学说;

利玛窦,在传教的同时,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玛窦,本名马图里奇,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的著作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位被皇帝允许安葬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人。

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1571年,利玛窦中断学业,进入耶稣会实习。1578年2月,利玛窦受命前往里斯本,和其他意大利、葡萄牙的耶稣会士一起为前往东方,曾停留在澳门。

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利玛窦来到中国,同年9月,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 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

1600 年,利玛窦开始策划北京之行,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利玛窦就着手整理礼物进献皇帝。进呈圣母像、世界地图、星盘、三棱镜、自鸣钟、大西洋琴等贡品共16件,吸引了中国人好奇的目光,特别是他介绍的关于世界的概念,更是令国人眼界大开。

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合作翻译了包括“四书”在内的许多中国经典著作,他们的翻译工作直接影响了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

1607 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

这本《几何原本》,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例如:点、线、面,平面、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切线、几何、星期等,这些概念至今仍在沿用。

1608年利玛窦印刷出版了他的历史学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

1610年5月11日,因病卒于北京。

02

利玛窦的《基 督 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全书共分为五卷八十章。崇祯十二年(1639)利玛窦、金尼阁合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拉丁文版,此书存世颇为稀少,是澳门中央图书馆之镇馆之宝。

该书扉页有“平沙落雁”竖印四字楷书,扉页下方藏有中国地图 (长城、长江入海口等)。该书是金尼阁归国途中对利玛窦日记的翻译整理稿,及其在华所见所闻的汇总。

更加可贵的是,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利玛窦介绍了中国的儒道释三种学说。

他指出:儒教是中国所固有的,并且是国内最古老的一种。中国人以儒教治国,有着大量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著名。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十分重视子女尊敬和顺从父母,奴仆对主人的忠诚,青年人尊敬长辈。

在谈到其它学派时,利玛窦说:中国人当中的第二种重要教派是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第三种教派叫老子,源自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

《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让欧洲人第一次全面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经典著作,也由此正式开启了欧洲人对汉学的研究。

此时的欧洲,复兴之路近半,利玛窦一方面为中国带来了文艺复兴的精神成果,向东方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他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

在利玛窦看来,中国简直就是柏拉图在其书中费尽笔墨描绘的理想国,这让他痴迷不已。在这一过程中,利玛窦还把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这个版本是中国的经典在欧洲的第一次的传播。

当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的经典,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他们开始崇敬东方,憧憬中国。

继利玛窦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纷纷来到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传教士们写下了近800部著作。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也因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汉学,而利玛窦被视为第一位汉学家。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与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大规模的传入,大致有两次。一次是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一次就是四百多年前天 主 教、基 督 教的传入。

从表面上看,这是两次宗 教的传入,但实质上是哲学、艺术、科技、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四百年前利玛窦的到来,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03

继利玛窦之后,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更是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严复,1854年出生于名医世家。父亲意外病故后,严复无法继续求学,放弃了科举之路,在军舰上找到工作的机会。

23岁的严复登上了开往英国的吉安号,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他涉猎了大量政 治 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了多篇文章,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但欲从军报国,却又报国无门,转而译书立著,成就了严复的惊天伟业。

《天演论》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著作,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

严复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而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严复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唤醒国人的自觉意识。

严复的《天演论》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他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激励中国人奋发自强,救亡图存。他阐述的中心思想就是人类社会,也是适者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

经过严复的翻译,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梁启超在看了严复《天演论》的译稿后,亲自给严复写了回信,在书稿还没有出版之时,就根据严复在《天演论》中的主张,开始起草文章,加以推广。梁启超大赞严复,称其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需要有冲破乌云的闪电。在社会大众思想混乱之时,书籍就是冲破乌云、冲破黑暗的闪电。书籍,点燃了人的思想。

这一时期,随着民间出版机构的日渐兴盛,来自大洋彼岸的各种书籍,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著作。包括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他们最终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潮头,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厚重的历史之轮,终将被这些看似柔薄的书页所撬动,既而使它滚滚向前,摧枯拉朽般地开辟了新的航程。

世界的东方和西方达成了文化的交流,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得以交融。

这,正是文化融合的力量,正是书籍带来的哲思与巨大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带来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