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导读部分知识点总结

巜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古代正史之杰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司马迁生平资料:史记太史公自序。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

浓郁深沉,深雄雅健

二:史记的基本情况。

编排体例:史记为纪转体通史全书130卷。

五种体例:12本纪十表八书,30世家和70列传。

史记的书名变异:

太史公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识书杨恽传,论衡等。

太史公:汉书艺文志。

太史公记:风俗通。

实际的时代断限:

上限:史记首篇五帝本纪从黄帝轩辕叶启具体年限难以确考

下限: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今观史记中最晚之记事,得信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传之李广利投匈奴事。"

实际的作品补续:《汉书司马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补叙史记者有褚少孙等十多人。

三:史记之善表人物。

史记中所记的人物非常广泛,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酷史也有儒林滑稽刺客游侠名医商贾日者龟策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史记之中人物传记类别。

司马迁采用了单转和转类转附转来塑造人物。显示了他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全局观念。在各种形式的传记中,最能体现他编撰主旨的是合转与类转。

四:史记之善序事理

1.强调事件的合理性。

2叙事线索明晰,且有戏剧性。

3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4井陉一战的精彩描写。

5.选择小事进行补充记载。

6叙事以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

五:史记之浪漫求奇

1.记录了不少神话传说。

2.注入一些传闻表达情感倾向。

3.用夸张虚构的手法记事

4.表现历史的偶然性于传奇性。

王维与孟浩然。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

作为画家的王维对于山水景物具有十分细腻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在山水诗中特别擅长描绘光与色的变化。

王维在其诗中经常表现山水给人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

王维具有很强的隐逸思想,尤其是中年以后。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于是他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幽深静谧的境界。渗透着丰富的禅里和禅趣。

三孟浩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虽然也曾有志于济世报国,但并不像盛唐绝大多数诗人那样强烈他一生都没有做官一直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他的人生经历比起王维来说要简单的多思想也单纯的多。

孟浩然,今存诗歌250多首,从总体上看孟浩然的诗歌体裁没有王维李白杜甫等人宽广,他的诗绝大多数是以山水田园诗,而且他最为人称道的,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和成就的,也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四:孟浩然山水诗的清淡风格。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最鲜明的特点是清淡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称孟浩然。"清诗句句尽转"显示出过人的眼光。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具有清淡清幽清旷和清远的境界。

孟浩然写景并不着力于工笔细描而是用淡墨勾勒点从。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常常表现散淡清远的风格,朴素而有韵味,闻一多先生指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住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难道看不清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话说韩柳之交。

一:世交,入仕前关系,入仕后关系,猜疑,后期交往

二:韩柳相互推崇之情:

1.韩对柳之党附王叔文之事,立言始终严厉不苟,而对柳之文学则始终推崇不已。韩愈推崇柳文。诚非一时客套之词。

2.韩对柳之推崇难能可贵。

3.欧阳修之揣测不足据

4.柳于韩之推崇。

5.韩柳名篇对比。

6.韩柳名篇两相辉映者。

7.韩柳古文之相互影响。

欧阳修与苏轼。

一:一代文豪出生贫寒。

欧阳修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欧阳修曾考过三个第一,这成就了他的声名。

二:政治上的三起三落。

景祐三年,被贬湖北宜昌。

庆历五年,因为新政失败被贬滁州。

熙宁元年,他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动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直至退休。

三:散文赋的先声:秋声赋。

四:科场一名惊人。

苏轼在科举省市中名列第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的高中进士让一部分士子对欧阳修发动了攻击。

五: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

乌台诗案是宋代的第一次文字狱也是苏轼第一次人生挫折。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是一名持反对意见的官僚,因此被外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地方官,在这一时期内他写了一些诗歌来批判新法,结果被人抓住了把柄,投入大牢。

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涯即是苏轼人生的苦闷期也是他对于人生有了别样理解的顿悟期,同时也是他创作的升华期。他的一些特别有名的作品,大多写于这个时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六:豪放词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流放岭海

苏轼,晚年被贬临海是她人生的又一个低谷,但是这次将更艰苦的流放他已经有了坦然面对的勇气。

大量和陶诗的创作,既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同时也表明了他的创作,从绚烂归于平淡。

八:赤壁赋的哲思。

元曲杂谈

一:元曲为一代之文学。

元曲遭冷落之原因:1作者多沉沦下层。2两朝史志与日录著作均忽视不录。

元曲之概念。无曲之称从刘祁至焦循不尽相同,或直称元曲,或称俗间俚曲,大元乐府,元之曲,元人南北剧,元之北乐府等,所谓俗间俚曲,可能偏指散曲,所谓,元之北乐府,可能偏指,元杂剧,所谓元人南北剧合指元杂剧与南戏而言所谓大元乐府元之可能合指元杂剧与元散曲而言。

二:元杂剧的艺术魅力。

元曲之妙在于自然而工与生趣,生气感人心脾。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元以前长期占主流地位的文化文学体裁是典雅的抒情文学文体。而从元代以后叙事文学体裁等转生成为时代文学主流作家队伍日益发生重大变化无名无畏的下层作家增多,通俗文学繁荣兴盛。

元曲审美观念的转变:原曲与传统诗词的最大变化,正是由于审美观念里理想的转变,从而导致了艺术趣味与表现手段技法及语言风格的巨变。

元曲与诗词之艺术趣味表现手段技法及语言风格迥别:诗词重比兴,讲含蓄。曲则重赋,尚直露

诗词语言精炼典雅重故实,而曲则重流利通俗,举凡方言俚语,不仅不避,且以此见长。

本色派,文采派。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经典导读部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