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

文/美峰  2019.8.4

今天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第54条,《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感觉到父母的行动统一对孩子的意义重大,从中感受到父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摘录:要做到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行动统一,就要教以明智的母爱和父爱,使善和严、柔和刚达到和谐。我们要做到很有分寸,不触及个人的、往往近乎病态的表现,力求防止家长在这个最敏感的精神生活领域中犯错误。家长教育不明智,母爱和父爱就会使儿童畸形发展。

感悟:苏老师的这段话明确的指出来,父母的教育行动统一,对孩子合理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如果父母教育行动不统一,或者是病态的要求 ,父母的爱不明智,就会使儿童畸形发展,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以至于孩子成年之后 会出现诸如不负责任,叛逆,冷酷,粗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摘录: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的、不理智的爱,有时简直可以说是像母鸡的爱,母亲和父亲为儿童的每一个举动都感到高兴,但不考虑这是什么举动,会得到什么结果。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些概念。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他变成了任性的、往往是近乎病态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对双亲有义务,不会也不想劳动,因为他目中无人,内心里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首先是母亲、父亲、祖母、祖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觉得,他生活在世上,他存在着,就已经给双亲带来了快乐、幸福。

感悟:苏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不理智的爱——溺爱的危害。溺爱,往往发生在现在的家庭中,一家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让孩子从小处于一种摇篮式的保护层的生活中。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照顾很周到,甚至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情绪,稍有不如意,就会有一群人关心,久而久之,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唯我是对的,别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我的命令。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失去了评判对错的能力,只看到别人的过错,而感知不到自己的过错。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孩子学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家长连忙跑过去拉起孩子,看着孩子哇哇大哭大叫,家长狠狠地跺地几脚,说:“我让你让宝贝摔跤,狠狠地跺你几脚。”宝贝转哭为笑,久而久之,宝贝可能认为,自己摔跤了不是自己不小心,是地的原因。这样看似很简单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了溺爱,让孩子有了困难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就是认为错误的永远是别人。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目中无人,任性自私。现在网上不时有报道,某某高三学生自杀,跳楼了,离家出走了等等一系列极端事情的发生,追究根源,也可能是溺爱造成的后果。溺爱下的孩子任性,见不得自己不如意,听不下父母的唠叨,遇不得挫折,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极端的行为,不考虑后果,不考虑父母,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终酿成惨剧。

通过苏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理智的爱,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溺爱中,做到行动统一,教育出聪明健康的孩子。

摘录:要告诉家长还应该当心另一种不理智的、本能的爱。这就是暴君式的爱。这种爱的根子,是有些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像对待物品一样:这是我的桌子,我想放到哪里就放到哪里;这是我的女儿,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起了什么,就要求什么。

感悟:暴君式的爱,是父母自己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一般这样的父母比较强势,比较霸道,一直于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物品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要求就怎么要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不可让任何一个家庭发生吹毛求疵、责备、歇斯底里地抱怨和非难等情况,因为在这种气氛里,小孩子会变得冷酷。在暴君式的爱的影响下,孩子会失去应有的善良,缺少爱抚,心里没有自我,或者是变得粗暴,以暴还暴的形式,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心里发展。

在暴君式的爱下的孩子,父母的正常的、合理的要求也会被孩子认为是压迫他的意志力的一种恶势力。孩子就会极力的反抗,孩子更容易出现叛逆,就会更不听从父母的教育。

摘录:还要防止家长对孩子表现另一种不理智的爱——只管花钱的爱。有的父母真诚地相信,只要保证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就是履行了自己做父母的义务。孩子有衣穿,有鞋穿,吃得饱,长得壮,有全套的教科书和直观的教具,还需要什么呢?!这样的家长认为,父母的爱可以用物质耗费来测量。

感悟:只管花钱的爱,是现在部分留守儿童最常遇到爱。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在这些父母心中,总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就可以了,以为钱就可以代替父母的爱,这样的孩子是物质上富裕的贫穷者。这样的孩子,往往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他们生活在父母的物质条件下,而又不被父母理解。儿童的情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孩子缺少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他们可能成为情感上无知的人。

只管花钱的爱,让孩子表面物质富足,内心深处精神空虚,这一部分孩子最需要精神上的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的细腻情感的照顾。如果得不到这些情感上的照顾,孩子就会从另外一些方面找情感的出口。比如像早恋,追星,像沉迷于网络,哪一样都是让孩子坠入无底深渊,不可自拔的危害。孩子在父母身边得不到关爱,就会从同伴那里得到安慰,从网络游戏上找精神寄托,从明星那里找安慰,以花钱找精神慰藉。

作为父母,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一定要从精神方面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哪怕给经常给孩子打个电话,给孩子聊聊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亲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情感上的安全,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向上的孩子。

总之,再教育孩子时,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做到行动统一,做到理智的爱,避免溺爱,暴君式的爱,只管花钱的爱,就一定要理智,就一定要明理,就会让孩子健康快乐,心底善良,有同情心,就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