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金匮,金属制成的藏书柜,用来收藏重要的书籍。真言,真理之言。
本篇论述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建立了以五行为内核,四时(五时)、五方为间架,五脏为中心,配合以人的五窍、五体、五华、五志等及外界的五色、五味、五音、五畜、五谷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医学宇宙观。这就是“五脏应四时”的理论。
“五脏应四时”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所以用《金匮真言论》名篇。
【主要内容】
第一,外邪触犯人体的发病规律和特点
自然界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成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
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之间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夏秋两季之间,相当于农历六月),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常发生在肝经,会表现出颈项部位的不适;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会表现出胸胁部位的不适;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会表现出肩背部位的不适; 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会表现出腰和大腿部位的不适;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会表现出脊背部位的不适。
所以春季时的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时的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时的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时的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另外,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仲夏天多生胸胁部位的疾病,长夏季多生里寒洞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厥病。
因此,在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流清涕和鼻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仲夏天也不会发生胸胁部位的疾病,长夏季节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第二,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
所以冬天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秋天就容易患风疟病。
(朋友们,看来我们夏季要少吹点空调了,该出汗的季节当出汗呢)
那么,如何保养精气呢?最起码,我们要掌握自然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规律,即阴阳变化的规律。
比如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例如,白昼属阳,平旦到日中(即清晨至中午,早上六时至十二时),为阳中之阳;日中到黄昏(即中午至日落,中午十二时至傍晚十八时),为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即日落至半夜,傍晚十八时至深夜二十四时),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即半夜至清晨,零时至早上六时),则属阴中之阳。
人的阴阳之气跟这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属阳,内部属阴。
单就人的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
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为什么还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
这是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它们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
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
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应的。
第三,“五脏应四时”学说
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是各有所用的。
东方青色,与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行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木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火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zhǐ)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镇星(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于太白星(金星),所以肺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辰星(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气血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关系,清楚明白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牢记在心中,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
这些理论是非常宝贵的,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学、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为师者)自己没有真正吃透这些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的传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