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35岁后还能干啥?

在知乎、在悟空问答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30岁,35岁……后能干啥?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对年龄满满的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背后的原因是,三十而立的传统文化影响、阶层跃迁的渴望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中国社会和西方世界里似乎不存在这样困惑,我们很难从经验中找到答案。


随着阶层的慢慢固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焦虑将会被我们习惯。那当我们30岁、35岁、40岁后能干啥?



01

继续干原来的活


这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巨变。很多人通过下海经商、合伙创业、行业红利等机遇,实现了阶层的变迁,得到了财富。


但也有些行业并没有多大变化,他们过着跟过去差不多的日子,一辈子也没跟时代红利沾不上什么关系。


比如、老师、司机、建筑工。在我的老家,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个职业,没有被年轻人淘汰,也没有抢谁的饭碗。


稍微好一点,就成了小科长、年段长、主任、小包工头,本质上他们还是干着原来的活,没有什么职业的攀升。


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也是这样,在一个岗位成为老兵,继续干原来的活。



02

去其他地方技术扶贫


在网上经常看到华为之类的大厂,淘汰潜力到头的大龄程序员。


他们是怎么再就业的呢?


大厂出来的人,其实还是挺有市场的。更小的公司,新的行业会吸收这样的二手人才,而且很可能待遇还不错。


举个例子,很多欧洲顶级球员,随着年龄的增大,失去在五大联赛踢球的机会,他们会到中国、中东、美国、日本联赛淘金。


亨利33岁时去了美国纽约红牛,哈维35岁去了卡塔尔阿尔萨德,伊内斯塔34岁去日本神户胜利船。


在日本联赛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在低水平的联赛,他们延续自己的职业生命。


其中,最出名当属日本前国脚三浦知良,现年53岁,效力于J1横滨FC。


J1联赛里,还有很多40多岁老将,曾经都是留洋的日本国脚。小野伸二、稻本润一、远藤保仁、中村俊辅就是其中的代表。



03

成为行业专业老师


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行业间也有一些共性。很多球员退役后成为教练,指导年轻球员踢球。


在职场也是这样,很多高管、经理在一定年龄后,会选择从事咨询、培训行业,通过传授工作经验来取得报酬。


比如,刘润之前是在微软担任战略合作总监,创立了润米咨询,在得到开设《刘润·5分钟商学院》《商业洞察力》。


汤君健,原宝洁全国零售渠道销售总监,在得到开设了多门课程《给中层的管理课》、《有效提高你的职场价值》、《怎样成为带团队的高手》


他们通过成为某领域的专业讲师,实现了职业的发展,把原来行业积累的经验以授课的形式继续产生价值。



04

转行


转行是无奈之举,转行意味着要放弃原来行业、岗位的积累,重新开始。


但并不是每个转行都是悲剧,也有些人通过转行,反而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在新的行业得到好的发展。


好莱坞著名演员道恩·强森(绰号巨石),17岁开始打美式橄榄球,但第一年就受了很多大伤,成为职业运动员后,每星期只有250美元,2个月后被解雇,口袋只剩7块钱。


26岁转战WWE(世界摔跤娱乐),他的年薪是100万美元。到了2016年,他的兼职年薪是350万美元,2002年第一部电影《蝎子王》500万,到了《速度与激情》巨石的片酬是3260万美元。


互联网很多人有转行的经历,从IT行业跳槽到PC互联网,然后跳槽到现在移动互联网公司。


最后,总结一下,不管是产业变化还是人工智能,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可能消失,也可能被替代。


但总会有新的机会,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做好坚守或迁移的准备,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岁、35岁后还能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