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安娜·卡列尼娜》4

真没有想到,读托尔斯泰的巨著是一种精神享受。

看了十二章到十七章,故意停了下来。因为下一章美丽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将会乘火车来到读者面前。她的芳容和艳遇应该归属到下一节再读再写。

这回同样是阅读了六章,主要的内容梗概是:谢尔巴茨基一家。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为吉娣的婚事操心;列文向吉娣求婚遭到拒绝;谢尔巴茨基家晚会。列文同伏伦斯基见面;晚会结束后,吉娣父母为她的婚事吵嘴;伏伦斯基对吉娣的态度;伏伦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在莫斯科车站等候伏伦斯基伯爵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

吉娣出身于公爵家,现在出现了两位认真的求婚者:列文和在他走后立即出现的伏伦斯基伯爵。通过百度查阅,知道俄国那个时代的公爵、伯爵究竟是什么。伯爵比公爵的地位权利都要低一个挡次,有的低两个挡次。但终归都是上流社会的人。

在公爵夫人看来,如果二者选其一的话,列文远不能与伏伦斯基相比。伏伦斯基他很有钱,又很聪明,家庭出身好,当上了宫廷武官,前程似锦,而且又是个招人喜欢的男人,所以能满足她的全部愿望,是最理想的女婿人选。但公爵夫人也担心,伏伦斯基对女儿吉娣的喜爱是一种玩弄。在十二章里,托翁通过大篇幅的内心独白,所思所想来刻划人物,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百般操心、万般疼爱奉献给了读者观看。

在第十三章,作者叙写了晚餐之后晚会之前这段时间吉娣的内心活动,以及列文向她求婚遭到她拒绝的过程。可谓精彩纷呈,金句频出。

“她觉得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的这个晚会,将决定她的命运。她不停地他们两个,忽而分开想,忽而连起来想。回顾往事,她愉快而亲切地想起了列文的交往。她回忆起童年时代以及列文和她已故哥哥的友谊,这使他们的关系显得格外富有诗意。她相信列文是爱她的,列文对她的爱慕使她觉幸福和欣喜。她想到列文就觉得愉快。可是一想到伏伦斯基,却有一种局假的感觉,尽管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和伏伦斯基在一起,仿佛有一点矫揉但不在他那一边——他是很诚挚可爱的——而是在她这一边。她同列文在一起,却觉得十分自在。不过,她一想到将来同伏伦斯基在一起,她的面前就了一片光辉灿烂的前景;同列文在一起,却觉得面前是一片迷雾。”

“自到此刻,她才明白问题不仅她一个人——她同谁在一起生活才会幸福,她爱的又是哪一个———就在这一分钟里她将使一个她所爱的人感到屈辱,而且将残酷地使他感到屈辱……”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洋溢着幸福感。她怎么没想到,他的爱情表白竟会对她发生这样强烈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神色,慌忙回答:“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哪!

在第十四章里,作者有意让本书的人物再一次添加。吉娣的朋友,去年冬天才结婚的诺德斯顿伯爵夫人来了。她此前就和列文认识,两个人彼此都极其蔑视。到了一块自然就增添了唇枪舌战的气氛。当伏伦斯基出现,在相互的对话交谈之中自然更少不了明争暗斗的插曲和代表人物性格特征的戏剧色彩。

在第十五章里,公爵与夫人就女儿夫婿的选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对于夫人和女儿的选择结果他大为不满。

公爵认为:“我不是想,我是知道。对这种事我们有眼光,女人家就没有。我看有一个人倒是有诚意的,那就是列文;我还看到一只鹌鹑,就是那个花言巧语的花花公子。”

吵架的结果是:公爵夫人起初坚信吉娣的命运今天晚上已经决定,对伏伦斯基的诚意无须怀疑,可是丈夫的话弄得她心烦意乱。她回到自己房里,也像吉娣一样对茫茫的前途感到恐惧……

作为读者所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公爵认为列文是有诚意的,是合适的女婿,而伏伦斯基就是个花花公子靠不住呢?他说的“我们”是指天下的父亲,还是有阅历有识见的父亲?难道他的直觉具有先见之明吗?

紧接着的第十六章,作者似乎是在有意回答上述问题。以伏伦斯基的内心表白来回答。伏伦斯基接受吉娣的爱情,尽情享受这个乐趣,但却并没有打算与她结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但是可以而且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他却想不出来。”

瞧瞧托翁这句话,第一次瞅见。尽管自己也曾有过相似的句子,却没承想托翁在一百四十年前就公之于众了。

第十七章有点小小的惊异,伏伦斯基对母亲的态度,为什么属于“表面上对她越顺从和尊重,心里对她却越不敬爱。”那种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安娜·卡列尼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