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加法”

徐杰老师,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一位我十分敬佩的老师,曾经现场听过他的《大道之行也》。今天下午三点,有幸听到徐老师《减书面作业,是为了多读书》的公益讲座。

徐老师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教研员,扎扎实实地在语文的田野里深耕,同时竭力为年轻老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我,虽不是江阴老师,但是也一样得到徐老师的帮助和点拨。何止我一个,今天进入直播间的老师来自天南海北,一万多人呢。

“双减”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如何进行?徐老师娓娓道来,给出八个切实可行的“法宝”。听了徐老师的讲座,我觉得课外阅读要做好以下“加减法”。

          语文老师的阅读量要增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语文老师自己不热爱阅读,不是一个阅读爱好者,怎么心安理得地指挥学生阅读呢?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让人向阳生长,阅读让人眼界开阔,阅读让人精神丰盈。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必然要做学生阅读的“领读者”。师者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成长的速度。

而我不是一个能够坚持阅读的人,自然精神贫乏,眼界狭窄,这成为教育教学前行的脚镣。很多时候,心里的想法在现实中总是破产。于是抱怨学生基础差,其实真正弱的是自己。一味把锅甩给学生也是有失公允的。

“双减”趋势下,扎实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必须在“先”和“多”上做足功课。

          阅读指导的力度要增加

徐杰老师说“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不需要老师,恰恰非常需要。”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信马由缰,直接把学生推给书本,应该像风筝在空中飞舞。无论风筝飞的多高,总是被线牵着,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以内养外”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法宝”。徐老师倡导用好每周的阅读指导课,授之以渔。

阅读方法训练其实在部编版教材中赫然出现。语文老师要把这些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在读中运用方法,在运用中得以提升。如此螺旋循环,学生的阅读力才能不断提升。

一本课外书不是所有内容都要精读,辅助略读可以极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实效。哪些地方要精读?哪些地方要略读?这正是语文老师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此时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拔尖提高。

想想我自己,自暑后开学以来一直强调阅读,但是没有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点拨引导。我的观点是只要学生读起来就好,开卷有益嘛。“佛系”心态让我没有在阅读细节上进行深化,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自由多了,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本书,好像读了,又好像没读。

从下周开始,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增加指导的成分,让学生的阅读变得高效起来。

          动笔阅读的形式要增加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一直被老师挂在嘴边,然而很少有老师去扩大“动笔”的内涵和外延。

在没有听徐老师讲座之前,我一直以为动笔只是勾画好词好句,然后简短赏析而已。其实,动笔的形式丰富多样。

“给主人公写信,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制作读书小报,重新拟定小标题,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

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动笔的形式。这些动笔形式丰富多样,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挑战。在挑战中,师生双方都会获得成长。

              课外阅读的量要增加

质变的决定因素是量变。阅读更是如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大量的阅读。没有数量上的保障,学生是无法获取精神上的滋养的。

首先以课内阅读为圆心,实行“1+X”式阅读。也就是由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再到群读。辐射型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同种题材的文章,进而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既可以扩充朱自清其他的文章,也可以扩充其他名家笔下的春。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积累就丰富了。

其次要扩大学生阅读的面,博览群书。如果只读一种类型的课外书,学生所获取的营养是单调的。长此以往必然会营养不良。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杂”一些,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精神滋养。在“杂字上做文章需要老师的引导。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学生阅读,开卷未必有益。老师要帮助学生甄选出适合的书籍,让学生的“杂”读既科学又营养。

          “阅读群”的建设要增加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积极的团队会让成员彼此提携,彼此成就。同宿舍全部考研的案例不是新鲜事。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增加“阅读群”的建设。老师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同等类型的匹配。

组建好“阅读群”,成员之间不定时的或者定时进行阅读分享。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精神交换。学生在分享交换中对所读之书的理解感悟自然会更进一步。

徐老师的讲座为我打开一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课外阅读的“加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得以升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外阅读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