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的名字听过很多次,但是对其一无所知,在看本书的同时也在听书App上听,了解到叔本华终其一生未婚未育,不顺的情感经历让他对女性带有不浅的偏见。不过不影响我们去学习他的哲学思想,幸福理论,并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幸福。

本书主要旨在让我们掌握如何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一艺术。在哲学上也可称之为“幸福论”,此乃我们穷其一生的追求。但是越是追求,会发现越难把控,首先要相信,你可以幸福,然后关注当下,用心去体验和感受,好的坏的,都是经历,都能让我们成长,带给我们启发,每天进步一点点,幸福着。

叔本华认为,普罗大众的根本差别基于以下三项:

1、人的自身:亦即广义上所讲的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及其教育。

人的自身是什么,自身所拥有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个性及其价值,才是影响幸福的唯一直接因素。个性有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锻炼和养成的。

2、人的财物:亦即一个人拥有的财产和其他所有之物。

3、人的形象:其他人对他的想法和看法,可细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人们的幸福并不在于名声大小,而取决于能让人们获得名声的载体,也就是一个人做出的贡献,或者更准确点儿来说,是生发出这些贡献的思想和力量。要获得好名声,最重要的是发挥出自身最出色的能力。至于别人的印象和评价,都是摆在第二位的。在这一点上,幸福的人也和天才有共通之处,只是区别于贡献的大小。


每个人首先是并且事实上也是活在自己的皮囊之中,而并不是活在他人的看法中,因此,我们自己现实的个人状况,比如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妻子、儿女、朋友、居所等,对于我们自身幸福的重要性超过他人对我们随意评价的上百倍。

带给我们快乐或忧伤的,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解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快乐,不乏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过度解读。云淡风轻,看淡一些,快乐也会多一些。

外求不如内需,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他对外部世界的需求也就越少,其他人对他来说就越无足轻重,也有点像我们经常会提到的自给自足。

亚里士多德老爷子也指出了人生智慧的最高法则: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幸福属于那些能自得其乐的人

幸福即是,愿你独立且闲暇。有多一点时间和自己相处,去经历、去感受、去分享、去付出。

所有快乐欢愉都是反向的,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到,而痛苦不幸则是正向的,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痛苦。所以这可能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赢钱的快乐比不上输钱时候的闷闷不乐。

幸福也是能let it go。由于懊悔过去和操心未来而拒绝现下的美好、任意浪费当下美好的时光,无疑是非常愚蠢的。无论多么悲痛的事情,我们都得让它过去。

倘若一个人真正拥有了某一样东西,他是不会想到要拿它来炫耀的,而是会因为拥有了这种东西而感到内心满足。

书中还提到了青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以年轻人的视角看待生活,人的一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但以老年人的视角看待生活,它却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拉进再推选,身处不同人生阶段,我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愿你独立且闲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