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画,总觉得这是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物相去甚远,喜欢却不知道该如何欣赏,阳春白雪般的高雅存在。
但有关美的艺术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即使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也让我们心怀向往。
《名画日历·2020》就是一本帮助绘画艺术小白欣赏名画的入门级别的书籍。这是畅销艺术普及作家顾爷送给艺术爱好者2020年的专属日历。366天,每天一篇世界名画,每天一个名画故事,将艺术融入生活,带领我们熟悉艺术简史,了解画家轶事,并解读每副画的趣事和含义。
比如印象派是怎么来的呢?
1874年莫奈创作了一幅《日出·印象》。当时的专家评论是“还不如一副未完成的草稿”,并用画名中的“印象”一词来讽刺莫奈和他的小伙伴们。结果就此诞生了印象派!
还好莫奈当时没有画一幅苹果静物,不然他就要变成“苹果派”创始人了。
1435年维登创作《卸下圣体》时肯定不会想到,他的代表作,也是所有以耶稣下十字架为主题的绘画中最有名的作品,如今却是以戏精附身般的表情包而闻名。
可以说从没有一位画家能像维登在《卸下圣体》这幅画中那样把如此浓烈的哀伤注入这个场面。只是万万没想到,这强烈的情感表达也成了现在情绪鲜明的表情包。
1595-1596年间卡拉瓦乔创作《鲁特琴手》时画了好几个版本。有趣的是,每个版本的桌子上都放着一本不同的曲谱。更神的是,画家把每个音符都准确地画了上去。也就是说,根据这幅画,是可以演奏出一段音乐的。
怎么样,高不高明?意不意外?!
在1635-1638年间,伦勃朗创作出了《伯沙撒王的盛宴》,画面呈现的是《圣经》中的一则故事。荒淫的巴比伦国王伯沙撒王正在开派对时,突然有一只手凭空出现,在墙上写了几个字,吓到了国王。这几个字翻译成中文大概的意思是:你惨了,你完了,你该“下台”了。
带着这些小知识点来欣赏这些世界名画,会不会觉得趣味盎然呢?那些画作似乎离我们也不那么遥不可及了。
对艺术的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所以有些画作就曾受到过截然不同的评价。
1849-1850年间米莱斯创作的《基督在木匠家》画的是少年耶稣全家,因为在《圣经》中,耶稣的养父圣约瑟是个木匠。
这幅画被当时的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批评得很惨,但同时代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却盛赞:英国300年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画风。因为他这一句话,米莱斯所代表的拉斐尔前派在英国火了。
1475-1478年间,维罗基奥和达·芬奇共同创作了《耶稣受洗》,画中一共有四个人物,只有左下角的小天使出自达·芬奇之手。仔细看就会发现,达·芬奇画的这个小天使皮肤更加细腻,眼神里也都是戏。
难怪身边他老师维罗基奥画的小天使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妒忌。
在1873-1874年间,塞尚创作了《现代奥林匹亚》。
塞尚和毕沙罗二人曾在一起切磋画技。塞尚向毕沙罗学习使用调色刀,运用大色块。《现代奥林匹亚》就是在切磋过程中创作的。
这幅画在当时遭到了观众的嘲笑,尤其遭到了马奈严厉的抨击。马奈一定想不到,这个绘画水平还不如小学生的塞尚,日后竟会成为“现代艺术之父”。
大卫在1793年创作的《马拉之死》出现在我们的初中图画教材中。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革命家,由于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必须泡在浴缸里工作。1793年7月13日,一名女刺客潜入马拉的住所将他杀害,这时马拉正躺在浴缸里工作,于是就有了这一幅记录“凶案现场”的画。
在大卫的画中,画家明显想把马拉塑造成一位圣人,他把马拉身上的刀口画得和耶稣胸口的“圣痕”一样,他笔下的马拉俨然就是卡拉瓦乔《基督下葬》中的耶稣模样。
马拉手臂垂下但仍然握着一支笔,表示他死前还在为人民工作。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烘托马拉的伟大,也更加突显刺客的凶残。
但我们不是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这个道理放到艺术史里也一样。
实际上,历史上的马拉是一个非常残暴的政客,他借排除异己之名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当时被送上断头台的人数以千计。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要刺杀他,刺客叫夏洛特·科黛,她认为刺杀马拉后,残忍的屠杀就能结束。结果,科黛在刺杀成功后当场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年仅25岁。
于是在1860年博德里创作的《夏洛特·科黛》中,同为法国画家的博德里笔下,女孩科黛被描绘成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
可见,同一个题材,画家的立场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天差地别。
从一些名画中的小细节,我们能看到画家有趣的灵魂。
1510-1511年间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派》取材自古希腊哲学家柏位图创办雅典学院的故事。拉斐尔脑洞大开地在他的画作中,把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家聚集在一起,开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大会。
画中央指手朝天的人是柏拉图,是根据达·芬奇的头像画的。坐在台阶上深思的人是赫拉克利特,是照着米开朗琪罗的样子画的。拉斐尔将自己的形象安排在画面右下角。这应该是“文艺复兴三杰”第一次,也是当时唯一一次“同框”。
1798-1805年间戈雅创作了两幅画,分别是《裸体的玛哈》和《穿衣的玛哈》。两幅画中的人物,姿势,神态都一模一样,就是穿没穿衣服的区别。因为《裸体的玛哈》在当时引起了非常不好的社会舆论,被人告密,第二天要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查水表”,所以才紧急出现了《穿衣的玛哈》。惊艳的是画家出色的记忆和表现力,除了衣服,两幅画几乎毫无差别。
1305年乔托创作了《逃亡埃及》。
在乔托之前,几乎所有宗教画里的人物都摆着一张丧脸,好像在生着谁的闷气,其实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叫“神性高于人性”,神没有表情,就会显得更加威严,喜怒哀乐是普通人才会有的。
乔托是第一个给这些神加上“表情包”的艺术家。从此,艺术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神的身上挪到人的身上。
1800年大卫创作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是拿破仑为了纪念在马伦哥战役中的胜利让大卫画的,共有五幅,只有颜色有所不同。画中拿破仑骑着烈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实际上拿破仑当时骑的并不是马,而是驴。要论爬坡抗寒谁家强?驴子当仁不让。
1536-1541年间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局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
当时米开朗琪罗已经60岁了,他再度受教皇委托,为西斯廷礼拜堂做软装(画壁画)。
《最后的审判》讲的是末日来临,耶稣降临人间,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央有个人手里拿了一张人皮,这张皮就是米开朗琪罗自己。或者画家可能是想借此表达:给教皇打工就像是被剥了一层皮啊!
当然,世界名画所展现出的,还有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1660年维米尔创作的《代尔夫特的风景》绝对能在世界上所有的风景画作中排进前十名。这幅画的厉害之处是能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无论先看岸上的人还是对岸的建筑,图中的水面都会因为焦点转移而变得模糊,从而给人一种波光荡漾的感觉。
1656年委拉斯凯兹创作的《宫娥》则位列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另外两幅分别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伦勃朗的《夜巡》)。这幅画的玄机在于画中的人数。
表面上看只有9个人和一条狗,但实际上应该有11人。画面最远端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镜子,镜子里还有两张脸,他们是国王与王后。国王与王后站的位置就是观赏者的位置,而画布前的画家就是画家本人,他看上去好像在盯着看画的我们,其实他是在画国王与王后。可能这就是古代大师和我们玩的“互动”吧。
1513-1514年拉斐尔创作了一幅画名为《年轻男子肖像》,据说被希特勒偷走后烧掉了。但以希特勒的作风,既然不喜欢,干嘛还要千辛万苦地去偷出来,直接用炮弹和汽油把画连同房子一起炸掉就好了。
许多影视作品里都提到过德国纳粹的秘密宝藏这个传说,说不定这幅画正埋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一天它忽然重现江湖,很有可能超过《蒙娜丽莎》,成为世界第一名画。
在1485-1490年间,达·芬奇创作了一幅《抱银鼠的女子》。不少艺术家认为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超过了《蒙娜丽莎》。它描绘的是达·芬奇的赞助人米兰公爵的情妇,她来自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
画作的精彩之处,也是达·芬奇最大胆的表现——将她与银鼠联系起来。鼠象征纯洁,因为它宁愿被猎人抓住,也不愿被污泥弄脏自己雪白的毛发。
因为画家画人物要雇用模特,画风景要外出寻找,不是费钱就是费人。所以画家们为了节约成本,都很喜欢以自己为模特,画自画像。从这些有名的自画像里,我们看到了不同画家的不同人生。
1506年拉斐尔创作的《自画像》意气风发。
拉斐尔是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嫉妒的人,由于他的高超画技和高情商,所有人都愿意和他交往,他作坊的生意也特别好,年纪轻轻就能和前辈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平起平坐。
但就像所有传奇故事的结尾一样,拉斐尔在37岁生日那天死于过度工作而引发的高烧(有一种说法是他死于纵欲过度)。拉斐尔死后被葬在了罗马的万神殿,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拉斐尔长眠于此,他生,大自然被其征服;他逝,大自然随之而去。
另一位大师达·芬奇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因为他是画家、建筑家、雕塑家、作曲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剖学家等等。
在1513年的达·芬奇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一个长冉飘飘面容稍显苦恼的老人。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的,达·芬奇这种多才多艺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烂尾。因为他一直有层出不穷的想法,所以,达·芬奇很少能够真正完成某项工作。用现在的话说,达·芬奇是个喜欢不断挖坑却又填不完的人。
1799年特纳的《自画像》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人。
特纳14岁就被破格招入了当时英国艺术的最高殿堂:皇家艺术学院,这是一位神童!一般我们会认为,主人公一开始很成功,根据剧情发展,接下来一定会“倒霉”了。
特纳神童打破了这个魔咒,他的名声和生活质量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即使晚年时的画作渐渐失宠),他死后还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成立了一个艺术奖(特纳奖),专门奖励年轻有为的艺术家。
1659年伦勃朗的《自画像》中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
伦勃朗生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的荷兰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的艺术、科学和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牛的,这个时期被视为荷兰的巅峰时期。
接下来就恐怖了,这个时期所有重要的画家(没错,是所有)都是伦勃朗的徒弟。也就是说,伦勃朗是一个在巅峰时期站在顶峰的男人。
为我们所熟知的绘画大师中,命运多舛的当数梵·高了。
1889年梵·高创作了好几幅自画像。在《耳朵上扎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中,一看就知道这是梵·高在“自残事件”后画的。
此时梵·高的病情已经平复,他注视着镜子中的自己,然后把自己的面貌连同自残的证据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了画布上。但我们仍能从他的眼睛中感到些许哀愁。
同年创作的《自画像》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梵·高。因为他那忧郁的小眼神实在太出名了,以至直接看自画像就能叫出他的名字。
而另一幅《没胡子的自画像》则不太“梵·高”,画中的他特地不露出割耳的半边脸,也没有沧桑的大红胡子,还特地加了一点健康的“腮红”。
这幅自画像是梵·高想送给70岁母亲的,以此告诉不常联系的母亲自己很好,但眼里的绝望和孤独在画中却很难藏住。
最终他还是送了一幅卧室的画给母亲,这幅自画像则挂在了他自己卧室的墙上。
在1889年梵·高还创作了一幅《鸢尾花》,是他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画的。
这幅画面中蓝色占了大半,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整个画面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与活力。
但据说鸢尾花象征着游离的宿命和破碎的激情,精致但易碎、易逝的美丽。画完这幅画一年后,梵·高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梵·高在世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卖出的唯一画作也才400法郎。但现在,这位大师的作品价值已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后世喜爱这些大师作品的人们,用天价表达对这些名画的热爱。
粗看1890-1892年间塞尚创作的《打牌人》,感觉这幅画在塞尚的作品中不算是最出彩的,一样歪斜的桌子,一样面无表情的人物……
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价钱。2011年,这幅画以1.6亿英镑的价格被售出刷新了当时绘画史上的世界纪录。
1642年伦勃朗创作的《夜巡》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名画之一。这是伦勃朗一生中最经典、最戏剧性,也是最丧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阿姆斯特丹民兵连队出街巡逻的场景。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围绕着队长,一个指令,犬吠声、击鼓声、枪鸣声,画中的一切仿佛将要在下一秒冲出画面。
一幅如此鼓舞人心的画,在当时的荷兰却上了社会版新闻的头条。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团体肖像画都是由大家平摊出资的,每个人付的都是一样的钱,当然了,如果你是画面中心的民兵队长、副队长,那就会很开心了。但如果你要出一样的价钱,在画中却只露了半张脸,甚至连后脑勺都没有,只露出了钢盔,那就会觉得有点不公平了。
于是那些半张脸、后脑勺便联合起来,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向他索赔。经过这件事情,伦勃朗被彻底拉下神坛,一蹶不振。
这一本小小的名画日历,用每天出现的一幅名画,让2020年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小小的惊喜。作者用诙谐幽默的寥寥数语,就将我们带入一个妙趣横生的绘画江湖。想进入绘画这个高雅殿堂又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小伙伴,可以翻翻这本《名画日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