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埃尔菲·艾恩
【梗概】
胡萝卜加大棒,奖励和惩罚是有效的,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但可以上溯到更早以前的文化中。
行为主义实验中,动物做某事后,就给奖励,就可以训练让动物一直做某事。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做此就得彼,就会一直做此。
由此产生的通俗行为主义,认为应该用奖励和惩罚塑造人的行为。后来惩罚被认为是不可取的,但奖励仍然大行其道。行为主义的做法,充满了我们的工作、学校和家庭。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奖励和惩罚是一回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我们想要塑造长期良好行为、提高表现等终极目标,是有反面作用的。
奖励会失效,表现在:
给奖励就做,不给就不做,不能持续;
奖励失去吸引力,要给刺激性更大的奖励;
给了奖励,表现反而更差了。
奖励失败的原因是:
奖励暗含惩罚。给奖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给奖励就可以不给奖励;没有得到奖励的人等同于受到了惩罚。
奖励破坏人际关系。同伴间,不容易合作;奖励者与被奖励者,形成控制感。
奖励忽视原因。只是改变行为,但是没有解决造成行为的根源。
奖励降低创造力。因为人是奔着奖励去的,不愿意做更多与最终目标无关的尝试、失去偶发性学习机会,会趋于安全保守的做法,也会敷衍了事。
奖励等外在动因,会损害内在动因。因为
(1)给奖励做,暗示这件事本身不值得做;(2)奖励让人失去控制感。
让人有内在动因,要提供的是3C:
合作
内容
选择权
【评价】
最大的收获,是明白识别奖励和惩罚,它们都是控制;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热情、兴趣——自己的内驱力。除了作者的观点,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写作思路,他在上学时就警惕流行的行为主义;正是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权威观点的否定,才能写出这些内容。
【重点】
奖励失败的原因:
1、暗含惩罚;
2、破坏人际关系;
3、忽视问题;
4、降低创造力;
5、损害内在动因。
奖励失败了,因为这些东西是重要的: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创造力、内在动因。而奖励破坏了它们。
所以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之:
1、不要试图用奖励和惩罚去控制别人;
2、建立良性的、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3、遇到问题时,不要想着从表明去解决问题的症状,而是要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4、注意力放在享受做事本身,而不是奖励等附属的东西;
5、从3C出发去加强内在动力。
【行动计划】
警惕身边的奖励和惩罚,包括表扬、赞美、金钱和物质奖励等,它们都是别人对你的控制。
遇到有奖励的事,要问自己:我是为了奖励做的,还是为了享受做这件事本身。尽量忽视奖励,专注在这件事本身。
工作和学习时,应用3C:找到合作的同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权。
【摘录】
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
前言
我们学生唯一要做的事是训练关在笼子里的老鼠按压一个小横杆。我们用脆米饼做强化手段,因为老鼠们被饿得只剩正常体重的百分之八十了,为了得到一丁点儿食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做。
当时我的作业完成得很成功,不太成功的是没弄明白我这么做的原因。凭着二年级学生特有的叛逆精神,我交上一份从老鼠的角度写的实验报告。报告描述了老鼠如何通过按压横杆,把一位大学生训练成专注于喂早饭这一行为。老师没被逗乐,我说了,我勉强通过那门课程。但那没能阻止我立刻为校刊写了一篇心理学日记式的诙谐文章,宣称在训练老鼠避免按压横杆B时成功率百分之一百(按压横杆B会使一个重达三百磅的铁砧突然从笼子顶部落下),自豪地声称没有一只老鼠碰过两次横杆。
回想起来,我完全可以说初学时,我对行为主义没什么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主义也没在我身上产生作用。及至我搬到斯金纳学说的大本营剑桥时,我觉得是时候去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了,这些问题是我当年阅读他的著作时涂写在书上的。 【喜欢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权威】
最终我摆脱了对斯金纳观点的痴迷,但结果是越来越担心通俗行为主义那一套理论。我们从通俗行为主义出发,试图通过给按我们的意愿行事的人提供诱人的玩意儿来解决问题。例如,当我在研究中发现大量证据,显示竞争妨碍我们发挥最佳水平时,事情很快就清楚了,原因之一是竞争属于外部驱动力——如果你愿意的话,可称之为脆米饼。后来在深入调查利他主义这个问题时,我发现研究结果表明,因为孩子大方而给他奖励是培养和巩固这种品质特别不成功的手段。
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社会陷于极大的矛盾中。我们大声抱怨工厂、公司生产力疲软,学校危机重重,以及孩子们的价值观反常等等,但恰恰是我们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把诸如刺激计划、分数和糖果之类的奖励在人们面前晃悠——才是造成我们身处困境的部分原因。这是一个由忠诚的斯金纳主义分子组成的社会,我们用强化手段把自己逼进盒子里,我们的思维无法超越常规。
我回到图书馆,发现大量记载通俗行为主义失败的研究结果,除了少数几个社会心理学家,这些研究结果不为人所知。难怪从来没人为一般读者写过书,告诉大家奖励如何损害我们为教导学生、管理工人和抚养孩子付出的努力,更不用提有人会写书,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批判。这正是我想做的,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向传统思维提出挑战比一份以老鼠的眼光写就的实验报告更令人不安。
第一章
亚瑟·寇埃思特勒《创造行为》:美国心理学已经把人赋予鼠性的观点替代了老鼠赋予人性的观点。
颇有影响的观念都会表达得体、且具有说服力。对此,我们有时候不能不佩服,但有时候又得提防其对我们的驾御作用。如果此类观念被人们广为接受、甚至达到不能觉察的地步,或者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致感觉像是简单的常识,那也就该是我们担心的时候了。如果反对观点不再得到回应,因为压根儿就没有人再提出异议,那说明我们已经失控了:不是我们拥有观念;是观念控制了我们。
本书所论的观念在我们社会中就已经取得如此地位。该观念的主旨是,要让某件事得以做成的最佳途径就是奖励人们,让他们依我们的想法行事。
然而,让我颇感兴趣的是,大众对这一教条的具体实践:它是如何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潜伏下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的。
通俗行为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做此就能得彼。
鲜有人会去审视这一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人们追问的是他们究竟会得到何种回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得到承诺和奖品。
如果从纯粹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通俗的行为主义通常并没有产生我们预期的目的。
奖励本身在一些情况下是无害的,在另一些情况下也是不可或缺的。我所关心的是用这些东西作为奖品的惯常做法。为了达到控制他人行为,取他们所欲所需之物,符合条件再予之,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换句话说,本文专论的不是“彼”(即所欲之物),而是“做此就能得彼”的那种规定。
我这里的前提是,奖励言听计从并非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世界的本相”。这不是人性的基本法则,只是思维和言语、梳理经验、对付他人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自然,但该做法实际上折射出一种特定的、可被质疑的意识形态。相信我们早就该这样做了。我们对奖励采取不加批判的支持态度,为此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使本文既让人兴趣盎然,也让人惴惴不安。
学习理论有两个主要模式:古典的条件决定论(与巴甫洛夫的实验狗有关)和控制或工具决定论(让人想起斯金纳的老鼠)。古典的条件决定论源自这样的观察:有些东西会产生自然反应,罗夫闻到肉香就会流口水。把人工刺激和天然刺激匹配起来——比如说,肉排一出现就有铃声——之后,罗夫渐渐就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瞧!反应被训练出来了:单单是铃声就能使狗流哈喇子。
相反,控制决定论关心的是行为是如何被后来的刺激而非之前的刺激所操纵。如果行为之后就有奖励——斯金纳倾向用“强化”这个术语,那么这个行为很可能会被重复。诸多研究修饰并完善了这一简单原理,重点关注什么时候给予奖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等问题。但是,斯金纳式理论基本上整理了我们都熟悉的现象并予以凝重的科学名称:“做此就能得彼”会使一个生物体再做“此”。
得到安静下来就有甜头这样许诺的小孩子立刻就能安静下来,凡是看过此事的人都知道,奖励真的能影响行为。
本书更关注的是第二种学习:控制决定型。当然,我们首先集中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一套信念,以及所隐含的涉及人性的种种信念。斯金纳等不仅有兴趣揣摩奖励是如何奏效的,他们还会力辩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实际上连我们是谁——都可以通过强化原理来解释。此乃行为主义思想的本质所在。
虽然斯金纳大部分实验可以说是在老鼠和鸽子身上做的,但著作却主要是论人的。这一事实并没有让他收手,因为对他来说,人与其他物种仅仅在发达程度上有点差别。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人类确实具有独特的本领,这就会对该理论提出严重的挑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此与斯金纳分道扬镳,开始专心探究当今劳动场所里按工付酬策略,或探讨小孩子每次服从父母亲的命令,他的成绩表就会加上一枚金星这种做法。再重申一次,本书旨在评判这些做法,评判通俗行为主义,而不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像我们及周围的人经常做的很多事情一样,使用奖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好像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谁提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就会使我们觉得很困惑,也许还有点感到不安。一般来说,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来个自我质疑倒是不错的想法。我们越是习惯了,这种追问的态度就越有价值。
【独立思考,享受质疑的乐趣】
它们提供了一种简单得诱人的方法,让人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情。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方法,部分是因为这种方法可能决定了我们自己是如何被抚养成人、被管理的,也和我们所熟悉的其他风俗习惯和信念体系非常吻合。
(1、简单好用;2、和“奖善惩恶”的传统文化相符;3、和传统经济学理论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互相支持,符合直觉;4、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也采取这样的做法)
几年前在爱达荷州举办的一次有关行为主义的讲座中,主讲者讲到一半,听众中的一名教员脱口而出,“但粘纸作为奖赏太容易了!”绝对如此。如果她发现学童上课时吵吵闹闹而为此动肝火,能扪心自问,让他们乖乖地坐那么长时间究竟合理与否,或者自问,问题是否归结于自己对噪音的烦躁,都还是需要一点勇气和思量的。能用尊敬的口吻给那些6岁的孩子解释自己要求的理由是需要努力和耐心的。帮助他们养成自控能力并且举止有责,也是需要才能和时间的。但是仅仅宣布“孩子们,安静下来,你就能得到这个”却是无需勇气、无需思量、无需努力、无需耐心、无需才能或时间就可以办得到的。
在办公室同样如此。优良的管理就像优良的教学一样,实际上是解决问题,让人们竭尽所能。这也需要时间、努力、心思、耐心和才能。但用奖金来引诱雇员却不需要这些。在很多工作场所,刺激方案替代了管理:工资和表现挂钩,其他的就万事大吉了。
奖励的负面作用在很久之后才会显现,那时它们与奖励的关系也许一点也不明显。结果就是奖励依然是大行其道。
奖励并不能产生我们希望的变化,但这里的关键是奖励还产生了其他情况:奖励用得越频繁,对奖励的需求就越大。竭尽所能做事情的其他更真切的理由不存在了,剩下的就仅仅是为了得到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