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

从部队转业回来,到劳动科报到,虽然还未上班,却提前发了工资。说是“上开支”,我也搞不懂,给钱就拿着。

60多块钱,让我很兴奋,一时不知怎么安排。

上班了,军装是不能再穿了,就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一件衬衣,一双塑料凉鞋。这都是当时髦的,加在一起花了13元钱,留下10元钱零花,其余的给了妈妈。

当时感觉真好,钱真多、真好用!

上班后,正式发工资,才知道我的工资是四十元零四毛。

问了哥哥,他们在建筑公司,工资是四十元零四分,所以人们笑称是四百大毛零两块臭豆腐(当时臭豆腐是2分一块)。

据说还有四十元零两毛的,还有四十元零八毛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门,这么个零头,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也不嫌费事。

后来去机关办事,才知道管理人员的工资是38元,多么稀奇古怪的工资标准,这都是谁制定的呢?

77年涨工资,我已经调到机关。

科里有8个人长了工资,他们每人出了5元钱,大家出去会餐。

我们拿着这40元钱到了著名的晋阳饭庄,点了葱爆海参、鱿鱼卷、红焖大虾、松鼠桂鱼,还有香酥鸡,五荤五素的菜和汤,喝了一瓶五粮液,抽了一盒牡丹烟,据说40元还富裕了几块钱!

“哈哈”,感觉那时候的钱真好用,工资也足够花。

后来搞对象,成立家庭,有了孩子,钱就开始紧张,几乎天天盼着发工资的日子,再后来,就感觉到这钱是远远不够花了.....。

改革开放后,参加了市里的工资改革小组,要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首先就是解决收入的不合理。

工资是当时唯一的收入,那时还没有奖金、没有岗位津贴、没有任何灰色收入。

机关的工资是最低的,工人的工资则高于管理人员。

当时的设想是把工资做成枣核型,也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主要解决年轻力壮时多挣钱,好能养家糊口。

脑力劳动者则应该高于体力劳动者。

但方案后来却被否了,没能实现。

再后来就有了奖金,开始是5元,却不敢发现金,羞答答的用暖瓶、脸盆代替。

也不知道从哪月起,突然遮羞布被撕去了,直接发了现金。再后来有了岗位津贴,职务津贴,工龄补贴,副食补贴,反正名目繁多,加在一起,被统称为工资。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则消息曾经在工薪阶层流传,那就是“工资涨一倍,物价翻一番”,当时没几个人信。

现在回头看去?工资何止长了一倍?而物价呢?尚无法计算,“呵呵”!

多年过去了,机关的工资高了,领导的工资高了,脑力劳动者、高学历、高职称者的工资高了,年轻的工资高了......。

似乎是市场规律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好像不是......

不管怎样,终于熬到了退休,工资也获得了几连涨。可这钱却似乎永远不够花,月光族是必然的。

是欲望增加了?还是物价飞涨了?谁也说不清,也不想说清。

依然如刚参加工作时候一样,一到月底就盼着这每月的工资,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这就是一种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