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论语》的第二天

第十六篇(季氏篇)的第九章: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句话描述了三种学习方式: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而困而不学就是止步不前,无救了。

学习就是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生而知之,何来“新”之说?所以我不认为有绝对的生而知之。只不过是有些人借助先备知识,又善于技能迁移,便能达到不学即会的表象。这些人学习所需的时间比一般人少,但不代表学习的过程可以省略。

能力是可以做到有效迁移的,这就是“不学的学”。比如有一定水准的讲解员,假如有机会让他去教室上课,他就会比完全没有此类先前经验的人进入角色“快”和“自然”得多,因为他本来就具备公共演讲的技巧和控场能力,只需加以知识填充,就可胜任新岗位。哈哈

学而知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下的青少年教育系统。由于他们还不清楚具体知识的未来应用可能,他们能做的就是被动的依照系统的安排,全盘学习。我们的广泛阅读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学而知之旨在拓展认知范畴。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阶段,所得认知依旧很浅层的。在已知认知范畴里,依据个人所需,选择性的加以深入,刻意练习。这是一种主动的学。深入学习必定会遇到问题,是带着问题前行,我认为是学习的升阶。而这就是我理解的困而知之。

自己属于哪一类型,你身边那些比你高一类型的人,他和你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我觉得,特别对于成人的学习,这三个学习方式密不可分。

首先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认知范畴局限性,我们要有积极接受破圈了解新领域的心态,通过广泛学习-“学而知之”来拓展知识“面”;

其次在富足的选项中,有选择的投入精力,深入学习挖掘,发挥“困而知之”的精神,不断精进那个能力“点”;

最后要融会贯通,将能力“点”灵活转移和串联成“线”,最终达到类似“生而知之”的快速适应和转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论语》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