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贯通45

图片发自App

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生对自由的一种渴望。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表达。自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五行志》。汉朝郑玄对《礼少仪》中“请见不请退”一语的注解:“去止不敢自由”。郑玄的解释是:“请见不请退”这句话就是去留不敢自作主张的意思。就是不敢由着自己的心意行动,不受限制没有拘束。

人生落地,由懵懂到知识日渐长成,对周边的欲求也日益增大,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欲望的想法,受到抑制,则感觉不自在,总想得到满足,这个想满足欲的思想,应该是自由最原始的根源。至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这个词被赋予了政治与社会的意义,比如什么生产资料占有权、社会地位平等权等等,都是这个最基本心理欲望的映射。

图片发自App

可以明确的回答的是,这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没有答案的,只能说相对的满足。比如身体与欲望的自由,必受限于身体条件。古代帝王酒林肉池,还是追求长生之道,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因得其利必受其害;社会地位的自由,则必然受限于别的个体的排斥与反制,也不可能真正的自由。哪怕你身拥无数财富、或位极尊荣,也担心旦夊祸福,岂能安心哉?

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在群居的生活中,无论心意上,或者对物质的占用与控制上,都必然有博弈。形势阴阳互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哪里可能有真正自由。何况,日月推移、时光荏苒,二三十载青春,必接以老之将至,天地大数,你也能躲过吗?所以说,自由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盖身存则必有患!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天地生我,必然要劳累我,哪里有什么自由?

所以,从满足个人的欲的角度来讲,自由是永远不可能的,只是相对的满足与永远的劳累。

图片发自App

庄子的《逍遥游》是自由,老子的”我独顽似鄙“、”涣兮若冰之将释“是自由,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自由,古之圣智大哲,都在追求此人生自由的状态。而这种真实自由状态的获得,都不是欲的满足,而是来源于欲的抑制,来源于慎独的修养,来源于恬淡虚无的功夫。有所失才有所得,失去,才是获得自由的条件。

 呜呼,人生之自由,盖人之大欲!自由的精神,自由的求得,则需在心地上下功夫,又有几个愿意去做呢。从心所欲不逾矩,美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贯通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