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为国铸剑十五载

在电视上,新闻里,报纸上,从周围人的的讲述,书籍中经常可以“遇见”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钱学森。我们也许匆匆掠过,发出一声感叹,真厉害。然后就很快将其堆在某个角落。但在看过《钱学森》这部电影时,我的记忆渐渐回笼,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更全面的钱学森,也多了更多的思考。

剧照


电影描述了钱学森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在美国的钱学森拥有许多许多。大大的房子,体面的工作,设备精良的实验室,高朋满座的派对上杯觥交错。而那时的中国还十分落后,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好。但在听闻祖国快安稳后,钱学森还是坚定最初的想法:回祖国参与建设。

那时钱学森周围的美国人都不看好这个决定,杜布里奇在庆功会上问钱学森:“你回中国干什么?难道要去种苹果吗?”钱学森回答:“如果这是报答祖国的唯一方式,我也愿意去做。”在他们看来钱学森是个天才,在美国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研究。然而也因为钱学森的才华,美国竟强行扣留钱学森于美国,不让其顺利回到祖国。钱学森在美国经历蒙冤,强行调查,监禁,软禁这些不人道的对待,但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却始终未变。

让我最最佩服的是钱学森在被软禁期间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因此屈服,颓废而一蹶不振。钱学森反而进行了另一门全新的科学研究,还因此写了一本书——《工程控制论》。我只想说优秀的人在哪里都能散发光和热。钱学森在如此艰苦条件下都能潜心科学研究不受干扰由此可见其心之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各方努力交涉下,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1日清晨携家人登上轮船,漂洋过海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是什么让钱学森抛下在美国已拥有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呢?我想正是因为钱学森拥有一颗爱国的心与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才促成他做出这令人敬仰的决定。

钱学森


回国后的钱学森接下了制造原子弹与氢弹的艰难任务,并立即投入工作,而其妻子蒋英则在家照顾老人,小孩,默默守候,忍受着无数个寂寥的夜晚。

记得影片里有一段心酸的对话。蒋英在深夜仍不能入睡,钱学森问其原因。蒋英回答说她不习惯。因丈夫过久不曾回来,妻子竟已觉得不习惯与丈夫同睡。从此可看出钱学森的工作之忙。就像大禹治水过家门不入,钱学森公而忘私,为国家而不得不冷落了家庭。而蒋英与钱学森的就像是一对橡皮擦与铅笔。铅笔在前方冲锋陷阵,橡皮擦则在背后默默善后。

钱学森一家


电影结尾,钱学森对其妻子蒋英表达歉意,钱学森觉得妻子付出太多,若妻子没有嫁给他是可以成为中国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而蒋英回答:“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听到时内心很受震动,蒋英将丈夫交予国家,将个人私欲置身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人呀!

蒋英好漂亮,好有气质!


其实以前的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要制造核武器呢?不是说核武器对人类有很大威胁,连爱因斯坦都后悔对核武器的研究。钱学森的朋友郭永怀也有这样的困扰。那时核弹轰炸物理实验急需一名工程力学方面的专家。钱学森推荐了郭永怀。但是郭永怀不愿意去制造这么巨大的毁绝性的武器。钱学森回答了这个疑问:“如果有一天原子弹落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手上没有剑与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啊,若有一天核弹落到了我们自己的头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手上没有剑就只能仍人宰割,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这不是危言耸听,前几天我在哔哩哔哩看视频了解到在2014年一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文件被解密。在这份文件里,美国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千多座城市列为打击目标,从柏林到莫斯科,从北京到平壤,他们为每一座城市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要用多少枚原子弹,要打击哪些目标。这个名单罗列了,一旦爆发核战争,美国人觉得有必要使用原子弹打击的所有城市。为了摧毁这些城市,美国人规划了3400多个原爆点。

在名单里我看到一个个熟悉甚至自己的居住地出现在名单里,心中不犹一紧。即使知道现在中国已经强大,已不惧怕美国的威胁。但那时的中国尚且弱小,没有核弹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还时常遭受外国的核威胁,难以想象那时的国家领导人的心理压力该有多大。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科技人员的勤奋钻研下,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项项成就被罗列,中国终于有了抵御侵略的力量,终于能够不惧外国核威胁,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上。

钱学森老年时


《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我们了解到在中国的某个角落,有那样一群可爱的人为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默默付出。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我们应多多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宝贵品质。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我们正是应该拼搏的年纪,提高自身素质,勤劳勇敢不要浪费过去科学家们为我们创造的美丽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钱学森》--为国铸剑十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