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3 40 年岷山地区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动态

摘要: 好的生境质量是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必备条件,生境质量的变化将对动物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定量客观的评估生境变迁过程显得尤为必要。川金丝猴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评定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有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3S 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研究川金丝猴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以岷山白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陆地资源卫星的 MSS/TM/OLI 遥感影像,并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了 5 个时期的覆被类型空间分布图; 根据 NDVI 与郁闭度的相关性获取了研究区郁闭度的时空变化信息。然后,通过对野外观测数据的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获取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特征,并结合 AHP 方法构建了川金丝猴生境质量的评价体系,对 5 个时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定量分析了 40 年来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 40 年来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生境经历了由良好到不断恶化,再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其中最适宜和适宜生境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不适宜和勉强适宜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975—1982 年时段内,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尤以最适宜和不适宜等级变化显著,生境质量整体呈恶化趋势; 1982—1994 年,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程度较前一时期有所缓和,生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呈良性发展趋势; 1994—2003年时段内,研究区内生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了缓解; 2003—2014 年时间段内整体质量改善的速度明显减缓,生境质量达到平衡状态。除 1975—2014 时段外,前 4 个时段的各综合变化指标呈现递减趋势,前期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后期趋缓。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为导致生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 20 世纪 80 年代生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而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人为干扰因素明显增加。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为野生濒危动物生境保护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 生境格局; 气候变化; 人为干扰; 白河自然保护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质量可能随着气候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此外,耕种、狩猎开矿、采药、割竹挖笋等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将会使得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生境格局相对破碎化,甚至威胁到其生存发展。本研究将选取白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运用 3S 技术手段,采用统一的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近 40 a 来白河川金丝猴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定量化分析其生境格局的时空变化过程、趋势状态及其时空差异性。该科学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理解在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的时空变化格局影响机制,为野生濒危动物生境保护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遥感影像计算NDVI,从NDVI中获取郁闭度。生境评价标准则结合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对活动的坐标、海拔、坡向、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确定生境权重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级别:不适宜、勉强适宜、适宜和最适宜。

结果

通过构建的川金丝猴生境质量评价体系,获取其时空分布情况。近 40 a 来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质量经历了由较好状态到恶化,然后又逐渐恢复的过程。图5 中的各生境的面积曲线可知,最适宜和适宜均呈现了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过程,而不适宜和勉强适宜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此外,通过统计发现除 1982 年外,最适宜和适宜面积累计百分比均超过了一半,且 2014 年达到最大值( 71.78%) ,这说明该区域整体较适宜川金丝猴的生存,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川金丝猴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TCL碎碎念

本来就是想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些参考,这篇主要还是走了指标评定路线,感觉这种路线写的论文真的非常多,确定指标,再用ArcGIS计算,简单可行。但是本文知识研究了生境变化没有对金丝猴的实际数量做一个研究比对,这可能是本文的研究缺陷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43 40 年岷山地区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