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28)

不一样的曾国藩(128)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而曾氏家四妹的婚事,好像不是这么简单的。也还存在订婚环节诸如“三媒六证”之事。看看曾家是如何做的:

四妹的婚事,作为大哥的曾国藩算是操了不少的心,连好兄弟朱尧阶都亲自作媒并全程参与了此事:依荷叶塘乡下有婚前合婚的习俗,曾玉屏特意交待,务须请八字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匹配,合则成婚,不合则散。

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夜,曾家收到男方庚贴后,亲自将四妹的庚贴写好,交给妹夫家人;

二月十一日,曾国藩清早从家里出发,途径蒋市街,翻越王子山,第二天晚上才到妹夫家,商议婚事;

三月十七夜,又亲自回信给媒人朱尧阶,确定四妹定于十月十六日完婚;

三月二十七夜,曾国藩写信给妹夫父亲,商定婚服制作事宜,随后又给取衣人写信交代,非常细心;

七月十五日下午,他用半天时间筹划四妹嫁妆事宜,亲自开列杂具清单,用心良苦之至;

十月初二,曾国藩途径妹夫家附近的砂溪(今涟源市金石镇)时,特地在那住了一个晚上,约见媒人和妹夫父亲,敲定婚嫁具体事宜,初四日才到家;

十月十一日,在家料理四妹婚事,定于十四日发轿,他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一切需早检点;

十月十三日,他在家里接待媒人,招待朱家来的34名轿夫。

看来曾家是极其重视其四妹的婚事的;应该是按照最为规范的订婚程序办理的。即:三媒六证。三媒:指男方、女方和媒人;六证:也称六礼,源自儒家经典《仪礼》,是古代婚姻所必经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订婚,又称婚约, 依照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 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之言等。

再回头看看婚礼情况: 光是轿夫,就用了112个之多。

农历十月十四日,荷塘白杨坪22岁的大姑娘曾国芝(姑娘到这岁数,也不算年轻了)出阁了。郎君朱咏春,豪迈不羁,湘乡洲上(今双峰县洪山殿镇立新村)大户人家朱镇湘之子,距离白杨坪130里。朱咏春祖父与曾国藩祖父是世交。

新娘子曾国芝,是曾家的四姑娘,虽然没几个人知道新娘的名字,但从其大哥、湘乡县新晋翰林曾国藩来看,却早已是大名鼎鼎。

正是由此,那一天,几乎是“万人空巷”,几十台装点喜庆的花轿,排了近一里路长的队伍,熙熙攘攘,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匍匐在蒋市街的街道上。

即使是六年前曾子城(国藩)结婚,动静也远没这么宏大,场面更也没这么壮观,何况那时还弄出了意外,差点闹出人人皆知的笑话,好在子城师徒机智方才将一场意外化险为夷,故没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而这场由浩浩荡荡的送亲人员、花轿组成的队伍途经蒋市街时,使众人推搡、拥挤着,有些还踮起脚尖、有些伸长脖子,有些孩子还骑在大人的肩头上,竞相挤在蒋市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看得目瞪口呆。

特别是那些地处穷乡僻壤的乡亲们,与其说是来看新娘子,还不如说是专程来看看穿着官服的京官曾国藩曾大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似乎一睹此位天子堂的大人物一眼,就会有什么好运降临一般,纷纷前来,使得不断拥挤的街道更加拥挤。

据知情人讲,此位22岁才出嫁的新娘子,确是没什么看头,如其母亲一样既无羞花闭月之貌,亦无琴棋书画之才,而且背也有些微驼;只是朱家并未以貌取人,而是看在世交的份上,成全了这门婚事。

不知是其祖父的特意安排还是怎样,四妹出嫁,然而最出风头的却是新贵曾国藩!也确实是,由于曾国藩身份特殊,着上官服于人群中尤其显眼,其妹妹出嫁,客观上也真的给曾国藩提供了一个出风头的大好时机。

送亲路上,曾国藩自然定坐八台大轿,即使故意不招摇也是极其显眼的经过闹市,依例,曾国藩父母、二妹,新郎新娘,仅是此六人,就需48名轿夫。

想想曾氏一门,自江西而茶陵、而衡阳、而湘乡,上千年来,曾家还是头一回出了个京官,无论如何,都该大庆特庆!湘乡县此前也没出过此等显要之人,乡亲们也就借此机会过过瘾儿卯足劲,看一回少见的热闹,看看人家京官妹妹出嫁这种阵势,也算是开了一回眼呀!

曾国藩本是孝子,哪敢违背一向敬重的爷爷的旨意?到了此时,即便是赶鸭子上架也要上的,哪怕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硬着头皮上。该有的派头该摆的还得摆出来,应有的排场自是不能随意增减,否则,不仅令人看低自己,如弄出坏了朝廷的礼仪之大事,就不是哪个能承担得了的了。如此一来,想低调都不行、也不能随意了。

再说,此时的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毕竟年轻,修炼不够,城府不深,再加上刚刚于一年中找到了感觉,那种官老爷派头之足,凌人的傲气,哪有可能韬光养晦?!

经过蒋市街时,曾国藩情不自禁回忆起多年前到此街上卖菜篮之情景、在竹山坳拖碑车的苦况、忆起当年自己婚事之波折,唏嘘慨叹不已、历历在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曾国藩(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