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65:“迁延不愈”的热线来访者

最近,心理热线值班时,有两位女性来访者的电话,印象比较深刻。虽然,限于咨询伦理,但还是想想聊聊她们身上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期对更多人有所借鉴和帮助。

刚加入热线时,就听负责人说过,热线是全国范围的,成立的时间也比较久。所以,有不少“老客户”。而我今天谈及的这两位女性来电者,就是其中之二三。她们的拨打热线的年头,要比很多热线老师在岗时间都要久。

因为公益的性质,老师的排班并不是固定的。所以,这两位来访者曾跟不同的老师沟通过,可谓“经验丰富”。很多时候,咨访关系就像谈恋爱一样,也存在匹配和不匹配的问题。当然主因还是咨询师这里,比如在年龄、受训背景、性别、个性特征、人生经验职业背景等等,会对建立咨访关系有影响。

虽然,可以通过翻看热线历史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对来访者本人和来访者的“问题”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她们而言,其实沟通的时间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也有可能生活中,她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最缺的是有人能耐心地听她们“唠叨”。所以,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她们“执着”于热线。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热线是免费的。尤其是对于社会功能已经明显受损的来访者,因为多年不工作,是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

不花钱还有人理解自己,包容自己。这就好像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一样,安全而温暖。所以……这也使得在心理上,她们都有“退行”的表现,以至于迁延不愈似乎合情合理。

出于职业的本能,在热线中和快结束时,分别都跟她们谈及专业一对一咨询的必要性,以及当前热线的局限性。但是,貌似她们并没有真正听进心里去。

虽然,两人都有比较好的领悟力,但多年的“疾病”困扰导致的思维固化,使得其很难仅凭一己之力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尤其是那个年轻女孩,真的满可惜的,大好的青春年华,深陷在双向情感障碍折磨里。而那位年长点的女性,看似什么都懂都理解,但却不自知的陷入一种执拗中。在她的身上穿了一层厚厚防御铠甲,真的特别厚,以至于有点怀疑她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她深陷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里,普通的咨询师真的很难打破这层防御。对她而言稳定且长期的咨访关系很重要,否则,前景真的很难说。

所有“症状”都是有功能的(直接获益或间接性获益)。来访者不断的来电有习惯性使然(“成瘾行为”),咨询师使其得到片刻的心灵massage,直接获益。

来访者母亲带着来访者全国范围的求医问药(中西名医都看了),但都“没用”。所以,在看似想帮女儿把病治好的背后,她潜意识里应该是不希望与女儿分离的,“女儿生病”使得其间接性获益。

与此同时,女孩也因为这个“病”,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用学习那么好,也不用去工作。所以,在女孩生病是一家人(女孩父亲缺位)共谋的结果。

因为她发病年龄比较早(初三),身体还在发育期。服用的抗抑郁与躁狂的药物,对其大脑肯定有影响,无论是记忆力、注意力等,都要比健康的同龄人要差一些。而且青春期到二十五六岁,正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除了按医嘱服药复诊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的介入,对她来讲,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她的一生就这样废柴了。

环顾自然界里,尤其是哺乳动物(高等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的到来,与母亲(原生家庭)分离,是必然也必须的。可是,到了人类的世界,所谓高等动物这里,因高度的社会协作,使得很多“亚型”的家庭结构(模式)的出现。

更多的单身人群、啃老一族的出现,似乎是百岁人生的长寿时代的必然现象之一。而如何能让自己更有尊严和愉快的度过这满“漫长”的一生,或许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与人生的规划。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方乃幸福之本源。虽然,存在即合理。但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人群的出现,尤其是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呈现,真的满心痛的。

心理咨询能做的,虽然有限,但功德无量。而热线能做的,更有限。佛度有缘人,只愿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渡己渡人。

最后,想分享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一书中,从身心发育和人格成长的角度,对父母的几点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36/365:“迁延不愈”的热线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