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万荣“戏骨”郭澄

            万荣演艺圈的“老戏骨”郭澄

说戏

演戏

              多才多艺的万荣“戏骨”郭澄

    《万荣人》报《文化名人录》之十八

        近年来,在我县连续拍摄的十几部微电影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大家特别熟悉的演员。虽然他多数时候扮演的不是主角,但这却是一张活脱脱的“熟脸儿”。

          “这不是电影院的郭澄吗?”。

          “这不是经常主持婚礼的哪个好把式吗”?

          “这不是哪个很会讲万荣笑话的聊天大王”吗?…………

          ——这一连串的问号包含了万荣县电影公司经理郭澄同志,几十年来对文化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奉献。

        郭澄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土生土长在离县城几里路的太贾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城电影院刚建成时,郭澄就应招来到了这里工作。从此,他便拉开了毕生对文化事业的追求。他和同志们潜心研究了《银幕快报》,每在电影放映之前,首先让观众了解到了全县各行各业的新闻动态。这个文化创新模式,受到县委的高度赞扬和地区电影公司的表彰。郭澄是一个浑身充满艺术细胞又十分活跃的人。在闲暇之余,他经常参与文艺节目的排演,把每一个角色都扮演的活灵活现很接地气。1988年,郭澄和王国瑄登台在大礼堂出演了小品《气门皮》,首次拉开了万荣县文艺小品的先河。1990年他与屈云芳合作的代表地域文化的万荣民歌《光棍与寡妇》,在山西省的民歌民舞民乐的调演上为万荣挣得了殊荣。

        说起万荣笑话,郭澄是第一个经过自己艺术加工之后,用口头传播给全县更多听众的。九十年代之后,郭澄加入了红白喜事主持人的行列,每年“走事”在百次上下。那个时候,除了县西之外,全县多数乡村并不熟悉以荣河镇谢村为“母本”的万荣笑话。为了给婚礼现场增加气氛和借机宣传万荣的特色文化,郭澄每在婚礼现场上,除了唱歌之外,都会增加一项讲述笑话的新内容,博得了一阵阵接连不断的掌声。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的组织下,郭澄与大家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万荣笑话的表演和影视光盘的制作之中。万荣笑话村、李家大院笑博园、万荣笑话专场演出,几乎每次有关万荣笑话的活动现场,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熟悉的身影。他还先后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丰收中国年》专场、黄河电视台《讲笑话过大年》节目、山西省金镭音像有限公司、运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万荣笑话的录制。为万荣笑话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轰轰烈里的开展起了送戏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五十多岁的郭澄,不计报酬又积极的投身到了县文化局的下乡送演的行列,他成天忙的不亦乐乎,一天三晌不着家,几个里孙外孙全交个老婆接送上学和管理。他把演出视为自己最有意义的追求和享受,特别是万荣笑话剧《都是苹果惹的事》演出上百场,场场观众爆满,他和其它演员以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台下起伏不断的掌声。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来郭澄几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先进文化工作者,并被聘为文化名县建设督导员。他还以独特的主持艺术,获得了山西省首届婚礼主持大奖赛的银奖。

        文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产物。大凡喜爱文艺的人同样对文学情有独钟。郭澄也正是这样。几年来,作为电影公司经理的郭澄,在确保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搞好数字电影下乡放映的前提下,一边积极参与微电影的拍摄,跑遍了万荣的山庄窝铺,一边又不甘寂寞挑灯夜战开始向文字进军。一篇篇很接地气的散文接二连三的建于诸多的平台和纸媒上。把许多万荣的民间传统文化,用优美的文字记述下来,奉献给了读者们。使熟悉郭澄的人再次感到了他的确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他根据自己少年时期的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先后写出了《乐人》、《老家》、《乐人行里的乐人话》、《黄土高垣上的抗旱花》、《唱好母亲这首歌》、《太贾村里的女子打井队》等数十篇文章。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响。有人开玩笑的说,老郭,写稿子又不挣稿费还熬眼费神睡不好觉,你图个啥呀?他说,咱啥都不图,图得就是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啊!

    八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电影名字叫《牧马人》,剧中有一个由牛犇扮演的能说会道,浑身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配角,外号叫郭谝子,从那时候我们就对号入座称郭澄为郭谝子。几十年来,郭澄就是这样,像万荣文化艺术表演界的“老戏骨”那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文化人对文化的自信和担当。

笑话剧

宋代官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才多艺的万荣“戏骨”郭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