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读后感之二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读后感之二:

“评价”如此丰富多彩

——读《第六章 评价:班级日常生活重建的质量》有感

这一章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评价”展开,从评价工具的开发、评价途径的拓展、评价过程的推进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新基础教育”学校评价作为衡量班级日常重建质量的重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评价”的丰富多彩。

一、我眼中的“评价”

“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质量到底如何?学生发展得怎么样?这必然需要通过评价来实现。而且,对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发展质量的评价,是学生发展评价不可偏废的有机构成;对学生班级日常生活质量的评价,也是教育质量评价不可偏废的有机构成。”

这是第六章的第一句话,简单明了的表述说明了评价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说起评价,我的认识非常肤浅。百度中对评价的解释是:1.评定货物的价格。也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2.评定的价值。评价和学生联系起来,我会想到每个期末的学生评语、考试成绩、来自学科教师的评价、来自家长的评价、每一天里学生的表现等。我所理解的评价大都来自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考试成绩等表象的东西,并未涉及更多更深层次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带有很强的负面性、主观性、片面性。

正如文中有学者认为的:“许多学生所需要的和学校培养的重要的技能、知识、能力、态度和视野,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考试工具。其中有一些根本不容易通过标准化考试来加以测量。这样我们就需要更多样的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包括学生作品教师观察,课堂表现,和对于学生动机、创造力等这类并未被主流教育评价所容纳之内容的心理学测评手段。”

二、对“评价”的新认识

(一)评价工具的丰富

通过阅读本章,我了解到基于长达二十年的“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实践,一些评价工具被逐步开发出来。

1.实践活动

这是指在班级内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中,和以班级为

单位参与的学校与社会活动中对学生发展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往往是班主任、年级主任、学校领导、社会人士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以及现场展示性活动。

我们班级每个学期都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主题活动,高年级学生也要参加学校值周工作,我是否关注了活动后的评价?我的评价是否有效?是否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实践活动”这一评价工具启示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感想以及活动带给学生的成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2.日常观察

无论是学生自我,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借助日常观察,形成

丰富的学生发展评价信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相关评价日常化,一日一评、一周一评等,通过将晨会、班队会、周会时间还给学生与班主任,这类评价活动可以渗透到每一周、乃至于每一天的班级生活之中。

原来日常观察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还有班主任对学生群体、个体日常的发展状态做出的综合分析所形成的研究成果都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3.学生作品

所有实践与关系的具体产物,都可以视为学生的作品。在班

级建设中,学生的“作品”渗透在全部的班级生活内容中。这类作品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作品展览、成长册、成长袋、文本记录、教室墙壁展示等等。有实践者指出:“展览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因为这直接将学生置于他们学习的中心地带,这比纸笔测验有价值得多。同时,因为展览是互动性的,这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学习愿望。这是重要的。”

想起开学初我将孩子们的古诗配画、画家乡、阅读积累卡等粘贴到墙上时,孩子们下课就喜欢围在墙壁前观看,兴致特别高,还会指着说这是谁的。有一次我看到放学时,小徐拉着爸爸的衣服来到走廊里,指着自己的作品对家长说这是我的,脸上一脸的自豪。小张由于未作画没有作品粘贴到墙上,他第二天就补交了作品,当我没有及时把他的作品粘贴到墙上时,小张下课的时候又跑过来提醒我。看来孩子们真的特别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上墙。只是粘贴学生作品这一评价方式有其本身的不足,作品粘贴后再拿下来总会破损,很难继续整理成册,应该设计一面粘贴墙,更换方便又不易损坏,或者买一台塑封机,先将作品塑封再粘贴展示。

4.自我报告

来自学生的自我报告,能清晰而真切地呈现他们发展的历程与内容,具有直接提供评价资源的价值。这既是自我评价的核心构成,也是他人评价的重要载体。自我报告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以前我觉得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没有什么思想可言,更别说准备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大人,他们是小孩,我们之间有一条鸿沟,不能像正常成人那样交流沟通。自己有女儿之后我改变了之前狭隘执拗的观点,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然后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我发现这些二年级的孩子其实非常能干,也能组织活动,遇到问题也能提出解决方案,能独立安排值日等等。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应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自我报告成长的轨迹。

5.调查问卷

这包括争对学生和班主任的问卷,难点在于需要怎样的问卷?在

研究者所开展的课题调查中,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对其“自主性”“创造性”“挑战性”“丰富性”“生态性”的测评指标;针对其关系状态,分别考察了“熟悉程度”“同龄人、同学段人与成人”班内、校内与校外“三个纬度上的关系发展。

对于这些测评指标与维度关系我都比较陌生,但是至少知道了调查问卷也是一种极好的评价方式。

6.专题测试

班级建设领域也可以测试吗?如何测试?谁来测试?文中提到

了OECD组织的PISA测试。通过查阅,我了解到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一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 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评估内容为: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由这3项组成一评估循环核心,在每一个评核周期里,有2/3的时间会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其他两项则进行综合评测。2012年首次尝试引入了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测试。

评估方式为:PISA会在各个国家中抽取4500到10000名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担任调查对象,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因此能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养。经合组织不久前公布了有40多个国家25万名中学生参加的2004年PISA测试。结果显示,芬兰学生在历次测试中名列第一。上海学生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取得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持续关注。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评价途径的多样

文中提到的评价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日常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二是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三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每一种评价途径作者都是结合具体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娓娓道来。

每一种评价途径根据字面意思就可理解,我还是想要先理清几个概念。

日常评价:是指在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里,有组织地开展的评价或高度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评价。

集中评价:往往以学校、社区、项目组、政府机构等为主体,形成对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发展的集中评价。

专项评价:是就学生发展的某一方面或维度开展评价活动。如一系列岗位工作能力评价、合作意识评价、创造力发展评价等。

综合评价:涉及学生多方面素质发展,也往往在某一关键性的发展节点开展,如期中、期末等,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综合发展状态做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以教师、同学、校内外相关人员等为评价主体,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做的评价。

当然,以上评价途径都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交叉的,呈现出的是评价途径的多样。

(三)评价过程的推进

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班级生活的更新,这就决定了这类评价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和班主任;评价的过程应该努力体现教育的力量;评价即教育,即学生发展与班级生活的发展。

文中说明了三方面评价的推进过程,一是师生共同形成评价体系;二是群体与个体的多维互动;三是评价与教育的紧密结合。

“评价“作为一个动词,就意味着需要沟通、对话、甚至论辩;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46.《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读后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