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网陈秋羽:荥经砂锅村拍摄随感

记得初到成都时,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彭镇茶馆、荥经砂锅村和中江的挂面村。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几年过去了,彭镇茶馆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所以便成了我一个想去就去的休闲场所。中江挂面村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去过两次,只可惜第一次去时天公不作美,没能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2018年再去时又不逢时节,没能看到做挂面的场景,留下了一点点遗憾至今。2018年4月,我终于启程直赴荥经砂锅村。


荥经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三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风光,满目苍翠。是日,天公很给面子,清空万里,阳光明媚。早上九点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到达荥经县城时是正午时分,31度的气温仿佛我们开着车直接驶进了盛夏。

荥经县城很小也很美,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听说这里出产大理石,却以砂锅闻名。在一家很洁净的小饭馆吃完午饭,就直奔砂锅村。

砂锅村其实叫古城村,属四川雅安六合镇管辖,距县城很近,座落在一处山脚下,依山傍水。我不知道古城村有多大,有多少居民,只看到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街道两边的各家各户门口都摆满了砂锅砂罐,门楣上方都挂着荥经xx砂器的招牌,转了一圈却找不到停车的地方,于是在一个叫胥文兵砂器店门口看到一家人正聚在一起吃午饭,便停下车向他们询问哪里可以停车?女主人很热情,让我们把车停在她家门口。

我等停好车赶忙下车把自己带去的巧克力、芝麻酥等零食分给了她家的孩子,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也顺便了解了一下砂锅的制作程序。

胥家在这条街上并排有三家店铺,老大做砂锅,老二做茶壶,指引我们停车的是他们的妹妹,言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纯朴热情的手艺人。

荥经砂器以当地特有的粘土——白善泥为主要原料,高温烧制而成。制作方式和所有沙泥制品一样,制作过程大致都可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

在古城村的砂锅一条街上,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砂器手工作坊,遗憾的是我们到的时候很多家庭都没开炉,只有一家姓李的窑厂每天都在开窑烧制,但拍照每人须交一百元人民币。只要交了钱便可以想拍几天就拍几天,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只是分到钱的人很配合,没分到钱的总是有点不情不愿。

李家的砂厂,是砂锅街上一个比较大的作坊,已经脱离了家庭作坊的模式,筛土的、制胚的、烧制的、搬运的各有分工,只见工人没见老板。工人计件拿钱,不同的器皿工价不等,问了一个做砂罐的女工,她说她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可以制作100个砂罐,每个工费一元。烧制工更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工了,在烟尘和浓重的一氧化碳中一身汗一身灰的挣几个钱也真是不容易。

出发时,想着荥经砂器据说有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所以本打算从砂锅村买几个砂器回家日用的,可到了后看到的砂器感觉工艺粗陋,款式也比较单一,虽都为纯手工制作,但和其他地方的砂器比起来缺少了几分精致。我嫌它太粗陋,结果一个没买。

返程的路上我还在想,如果不进行工艺和款式上的革新,这样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荥经砂器在现代化的市场上还能坚持多久?

陈秋羽,笔名:雅丹,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生于农村,长于部队,工作于民航。爱好阅读、写作、摄影。自侃“凡人的肠肚,僧人的心态,一介草民,半个文人。”

座右铭:“用笔墨诠释生命,用镜头思索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津门网陈秋羽:荥经砂锅村拍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