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8岁的女儿咪咪,至今已经换了8颗乳牙。她换第一颗乳牙时五岁半,当时的情景至今还让我历历在目。
当她发现自己有颗牙齿松动后,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担心是不是得了重病,所以她很害怕,偷偷将这个事情告诉了我。咪咪是一个特别怕疼的孩子,有一点点小疼痛就好像天塌下来那么夸张。
我也吃了一惊,没想到她那么早就要换牙。当我明白这个年龄段换牙也正常后,我开始安慰她,并和她一起学习换牙的相关知识,借此来缓解她的紧张。
我还记得是3月5日的晚上,她的牙齿已经到了非拔不可的程度了,因为已经可以看到萌出的恒牙了。咪咪是各种担心害怕、流泪和哭闹,我一边抱着安慰她不要怕,一边和她看各种拔牙视频。
除了传统的手拔、去医院拔,我们还看到有通过射箭的方式拔,有通过把牙齿借由线栓到门上再通过开关门的方式拔等形式。后来奶奶提出用一条线绑住牙齿,再拉线的方式来帮她拔牙,咪咪总算同意了。
那天晚上,光把线栓在牙齿上这个动作我们就倒腾了三四回。再加上我们准备拉线时她哭喊着叫停的时间,前后折腾了一个半小时。
最后是我抱着她看动画片,趁她看得开心时,奶奶猛然一拉线才把牙齿拔出来的。我问她疼不疼,她回答不疼。我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下来。因为我很清楚,如果第一次就留下坏印象,那么以后每次拔牙她肯定就会想起这个痛苦的经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她拔两个门牙时,也许是牙齿还不够松动,也许是她年龄更大了对疼痛的记忆更深刻了,那次让她留下了不太好的回忆。以至于后来每次从牙齿开始松动,她一想起即将要拔牙这个事情就害怕哭闹。
有一次她还说,她讨厌当小孩,她要当大人,因为小孩要拔牙实在太恐怖太痛了。
好消息是,当我学习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育儿知识后,我学会了用“抱持”的态度对待她。“抱持”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关于养育孩子的一个概念,英文是“Holding”,不单指抱在怀里,更要在心灵层面提供安全感。
温尼科特的理论强调重视养育环境,特别要重视婴儿在三岁以前与母亲的亲子关系。抱持,除了在物质层面,妈妈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来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睡玩”等所有基本需求外;还包括妈妈需要在精神层面上,不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成长过程。
妈妈最好做到像一个容器那样,去接纳和承载孩子的恐惧担心等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转化挫折和无助,让孩子看到希望。
具体来说,可以怎样在精神层次抱持有害怕情绪的孩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聆听和看见,再通过具体的行为欣赏孩子的成长。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抱着她:“妈妈知道咪咪好害怕,拔牙很痛,是吗?妈妈小的时候也是很害怕拔牙的,所以你这个反应很正常哦。害怕就害怕,没所谓的。不用去抵抗害怕,就和这份害怕同在,正常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好了。”
而每一次,当她顺利拔完一个牙齿后,我都会由衷地欣赏她:“这次拔牙,咪咪表现得很勇敢哦。虽然是有点害怕也有点疼,但是都能忍受下来哦。妈妈很为你骄傲哦。”
慢慢地,咪咪说起拔牙的事情,好像没有那么害怕了。更戏剧性的事情在后面。两个月前,她居然在临睡前和爷爷一起拔掉了一个牙齿。然后再过了一周,她自己用手拔了另一个牙齿。
我很欣慰,也好奇:“你现在真的越来越勇敢了,居然能自己拔牙了,比妈妈厉害多了。能告诉妈妈,疼吗?怕吗?”咪咪笑着回答我:“有一点点疼,但是我可以忍受。”
从因为拔牙很疼而想赶快变成大人,到“我可以忍受”,这个过程真的就像温尼科特所说的那样。孩子就像一个水仙球根,当作为家长的我们,像园丁一样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抱持它。
那么,在我们的爱和呵护下,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为它应有的本来模样。就像咪咪一样,她依旧是个有一点点小疼痛就好像天塌下来那么夸张的孩子,同时,她也能找到能让自己舒服一点的方式。更能很好地渡过从绝对依赖、到相对依赖、最后独立成长的人类依赖期阶段。
本文图片来源于6Q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