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读书笔记—《论语别裁,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我们上初中时学习的孔子的一篇《学而》,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意思是: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自己之前的理解是浅薄的。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但不是的,当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就明白了“学问”的真正含义。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一个人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止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孔子常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别人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

“学问”, “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学问的宗旨是,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

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但有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人了解,但是孔子觉得,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且这个“远”字并不是指距离,而是形容知己难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愠”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包括了“怨天尤人”。人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会遇到问题进行自我反省,心里永远不会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是绝对健康的心里,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连贯这三句话,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你可能感兴趣的:(68 读书笔记—《论语别裁,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