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中风其实血痹类的比较多,就是开始有血痹的现象,血管一旦开始走得不够通的时候就越来越不通,这种现象比较明显。
比较轻微的血痹,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寸口脉候上焦,上焦也就是人最表面的一层,上焦脉开始有点气血流不通,变弱了,有点涩脉的感觉出来,而当表层的脉开始被压迫的时候,中层的脉压力变大,关上有点小紧,这是刚开始的症状,用针灸疏通一下身体的能量,这个脉象消失就好了。发展到后面人麻掉,不能动了,用黄芪五物汤。
【13.19】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中下浮中沉脉都是没力的,寸口关上更没力,尺中没力还有一点绷住的感觉,一个血痹证的人基本上脉都很难很旺了。遇到有人中风,就把一下脉,再决定用什么药。
如果浮紧,用麻黄剂;
如果洪滑,用祛痰的药类;
很弱的脉,或者是“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用黄芪五物汤。
长期吃素的人,每天吃很少,却做很多运动,身体弄得很累,从保养身体的方法就可以判定,可以用黄芪五物汤。
黄芪五物汤的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风痹就是受了风之后身体某个地方就会没有感觉,黄芪五物汤处理的中风的范围是非常广的。
黄芪五物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里去甘草,生姜加倍,再加一份黄芪。桂枝汤结构,本来就是血管扩张剂,黄芪还是血管扩张剂。
黄芪的药性
黄芪是中医里最会用也最常用的药之一,普遍认为是补气、固表(补到身体表面的气)。平时用黄芪来炖鸡汤、泡黄芪枸杞红枣茶喝。
黄芪大部分长在蒙古,或者是偏西北的地方,气候比较干燥,但不是完全的沙漠地带。
黄芪有味道淡,质地松,表皮紧密的特质,所以能够补到人的表。
黄芪补脾胃,和白术和山药直接补到脾胃的吸收功能又有区别。黄芪在用药的时候,会出现人参白术之类同样是补气药所没有的事情,就是单用黄芪剂一段时日会腰酸,补的同时,会把人的肾气抽掉一点,所以肾不够强的人吃补中益气汤会腰酸。
中国有个非常补气的总方保元汤,里面有一点肉桂可以震住黄芪的药性,保住肾气不被抽掉。黄芪这味补气药一是直接从背后正中央上来;二是从三焦水道上来,就是这两条路是会抽到肾气的,脏腑之间有相互关系,就像吃磁石会补肾,但会让肺干掉,它会抽肺的气去补肾。
黄芪是一味补气药,有不稳定的一面。黄芪对脾胃营养的输布比较有效果。
黄芪也叫黄耆,耆就是耳顺之年的老人家,耳根子非常软,在用药的时候,会受到一起用的药物的影响,发挥不同的力道。
管得住黄芪的第一名的药是当归,吃了当归之后,气分的能量都给拉到血分去了。代表方是当归补血汤,黄芪一两,是当归的五倍。当归补血汤是一贴完全滋阴的药,因为滋阴所以把阳热收掉。口疮、上火,在发炎发热的时候,吃当归补血汤整个人凉下来。
如果黄芪跟附子在一起,附子会跟黄芪走,代表性的附子方剂,真武汤、椒附散,加黄芪之后,气变得不能上来了。这不是强弱的问题,而是药方向性的问题,附子是哪里都可以去的药,黄芪比附子的方向性要强。
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吃了黄芪不容易出汗。如玉屏风散,吃了之后黄芪固表人就不容易出汗。张仲景治疗表虚自汗最标准的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动不动就全身都是汗,通常都是表阳虚。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能够散掉水毒,但只到三焦,不是只到表面。
黄芪生姜结构能够治淤积的水毒类的东西。日本人用防己黄芪汤治疗水毒型肥胖,狐臭也会医好。
张仲景整本伤寒论没有用黄芪,在金匮里面才用黄芪。黄芪对于急性病的效果没有那么好,对于慢性病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说,黄芪这味药对于慢吞吞的打法特别有用。
刚受伤,正在发炎的伤口,要消炎,跟黄芪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如果伤疤伤口没有能力愈合,长不出肉来,黄芪就特别有效,如生肌散,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除了黄芪之外大概很少有药物会这么有效了。
黄芪五物汤是经方在临床上的美容方,吃黄芪五物汤血痹还没好,皮肤变紧实,变白了,黄芪五物汤能够把气血输布到皮表,巩固一个人的腠理,所以对于皮肤身材的保养,超有效。
一些皮肤病,比如汗斑,中医叫癫风(分紫癫风和白癫风),用黄芪补表,再加上强的祛风排毒的药,黄芪30,苍耳子10,防风3,做成水丸或者米糊丸,以米吞法,每天早上用很稀的稀饭吞三四十颗,肤质就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