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民俗多——《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描写了很多老规矩、老讲究以及老北京的人文风情:腊八当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要买杂拌儿、爆竹、玩意儿,小年时要祭灶王,除夕前要大扫除,等等。为什么北京有这么多老规矩、老风俗呢?
一、六朝古都——北京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八大古都,分别是:开封、洛阳、安阳、南京、北京、郑州、杭州、西安。这八大古都像八颗明珠,每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文化和习俗。北京是这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传承的民风民俗因此数不胜数。
北京一直是北方重镇。现在,人们一般说北京是六朝古都。你知道是哪六朝吗?
最早是春秋时期的燕国。公元前7世纪左右,燕国打败诸侯国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称为燕都或燕京。907年,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在行政区域上实行五京制度,把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设为首都,把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等四个京道设为陪都。1125年,女真族消灭辽,建立金朝。1153年,女真族首领完颜亮率部下迁都北京,把北京称为中都大兴府。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在这三朝,北京分别被称为元大都、京师、顺天府。所以,北京分别是春秋燕国、辽国、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的都城。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留存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果让你说出北京最著名的三处景点,你会说哪儿?除了天安门,你应该不会忘了说故宫、颐和园吧?那你知道故宫、颐和园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其实中国有四大故宫,北京、南京、沈阳、台北都分别有故宫。我们所说的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叫紫禁城。在古代宫廷剧里,我们常听太监、宫女们夸耀:“紫禁城是什么地方?是当今圣上住的地方,那可大着呢!”这话并没有吹牛,北京故宫占地约72万平方米,有70多座宫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命人修建故宫。《明史》上说,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居然劳役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终完成。此后,明朝、清朝的皇帝就一直居住在这偌大的宫殿里。由于朝代更迭、战争破坏等原因,明、清两朝还多次重建和扩建故宫,但基本上保留了故宫最初建造的样子。
作为礼物才“出生”的颐和园要比故宫小300多岁。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还珠格格》和《延禧攻略》里的乾隆皇帝。不知道你们看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乾隆皇帝是一位对母亲十分恭敬、顺从的大孝子。1750年,他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就在金朝皇帝修建的金山行宫原址上扩湖堆山,把行宫内的山更名为万寿山,园内的湖改称昆明湖,行宫改名为清漪园。据说,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游览了西湖、苏州、嘉兴等地区。他很喜欢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色,尤其偏爱西湖胜景,向往海外仙境,所以仿江南美景建成了清漪园。可在1860年时,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烧毁了清漪园里的大部分建筑。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享乐,不惜大兴土木、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清漪园。建成后,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二、餐桌上的老北京规矩
北京的老规矩不仅体现在过节上,也体现在餐桌上。如果你在餐桌上表现出一定的“绅士风度”,大家一定会对你竖起大拇指,不由得夸奖你说:“这孩子真不错!”
吃饭别吧唧嘴
什么?难道北京人吃饭都没有声音?当然不是,没人能做到吃饭时一点儿也不出声。吃饭不吧唧嘴,不是不让出声,而是不能故意在嘴巴里搅拌舌头,上下嘴唇相碰,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发出吧唧声?这说明吃饭香啊!那是你没有亲耳听见这声音。如果你听见了,你会发现这声音很吵,而且还会让你联想到动物吃食发出的声音,影响人的胃口。北京人十分注意吃相,他们认为吧唧嘴是一种寒碜相,而且也容易把口水溅进别人的饭菜里,或者让自己被鱼刺、骨头卡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吃饭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
一只手不能放在桌下,那把两只手都放在桌下可以吗?这可以。但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为什么呢?
我们在一些电影中,会看见有的人把手放在桌下搞小动作,或者摸别人一下,或者掐别人一下。所以如果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就会有在桌下搞小动作的嫌疑。北京人做人、做事,讲究举止大方,所谓明人不做暗事,不喜欢背地里嘀嘀咕咕。所以吃饭时,不能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否则就显得不敞亮,也不美观。
其实,这些规矩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仅北京人讲究这些规矩,各个地方的人都讲究。如果我们能注意餐桌上的一些规矩,就能在用餐的场合显得彬彬有礼、应对自如。咱们中国人还有哪些餐桌上的规矩?如果你还感兴趣的话,不妨查阅书籍或者向长辈请教吧。
三、“三九四九”天:我才是年度最冷
老舍先生在描述春节的气候时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其实,这句话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语,从科学角度来看,它并非十分准确。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并非腊七腊八,而是“数九寒天”,尤其是“三九四九”天。
冬至日是在每年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数九寒天”是指把冬至日之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组,每九天算为一个“九”,数到九个“九”正好八十一天,也称为“冬九九”。
以前,人们为了岁稔年丰,也为了保护自己在寒冬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就编了“数九歌”来记录气候变化。人们唱的比较普遍的是这两首:
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咦,你有没有发现,两首“数九歌”里的“三九四九”天似乎都是天气最寒冷的时候:一首说路上结冰,另一首说连穿着“天然皮袄”的老狗都要被冻死了。“三九四九”天最冷,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最为倾斜,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高度角低说明阳光斜射程度大,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就会被吸收大半,能到达地面的热量就更少了。所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辐射最少的一天。但这还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冬至之后,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渐渐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热量仍大于接收的热量。到了“三九四九”天,地球储存的热量最少,温度最低,天气就最冷。如果此时还有冷空气“光临”,那就更“寒气逼人”了。
所以,在“三九四九”天保暖御寒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啦。这时候,我们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保暖的毛裤,吃补气、补血的红枣、生姜、羊肉汤等热性食物来增加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的侵袭。
四、噼里啪啦响的鞭炮为什么叫爆竹?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老舍把鞭炮叫爆竹。为什么老舍不直接说鞭炮,而要说爆竹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就要来祸害人间。这只怪兽长得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但它有一个弱点,就是特别害怕很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每到除夕就在家门口点燃竹节,燃烧时爆裂的竹节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兽一听到这个声音撒腿就逃跑了。
后来,人们发明了火药,便开始用火药制作鞭炮,代替爆竹。
原来,“最古老”的鞭炮就是爆竹。后来由于科技发展,才把鞭炮的主要原料——竹子换成火药。
鞭炮虽然好玩,但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慢半拍”的鞭炮:点燃了好久也不爆炸,导致我们怀疑是不是没点着,想凑过去看看究竟,这是特别危险的行为。当鞭炮里的火药被点燃后,它会释放出大量气体,但是气体被火药紧紧裹住,为了冲破“枷锁”,它不得不撑破“衣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但空气中还存在着湿气,有的引线、火药受潮后会不易点燃,从表面上看似乎没点着,但内部已经在燃烧了,随时有可能爆炸,如果我们这时候走近查看,就可能会被突然的爆炸吓到、炸伤,毕竟它这小身体里装的可是真材实料的火药啊。所以点燃鞭炮后,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和等待,不要好奇地捡起鞭炮看。
点燃鞭炮后,我们也不要把鞭炮拿在手里或放在衣服里表演“杂技”,更不要当“丢苞谷的猴子”,把鞭炮扔到别人身上。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佳节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可是近几年,你们有没有觉得好像在大城市听见鞭炮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国家意识到环保和安全的重要性,禁止大中型城市燃放鞭炮。不过,这个古老的习俗第一次吃“闭门羹”还要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的警察分不清楚枪声和炮声,他们为了减轻自己抓匪徒的工作量,保护百姓安全,就禁止燃放鞭炮,但百姓并不太遵守。直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要求全国人民禁止包括燃放鞭炮以内的一切娱乐活动,以铭记国难。这次百姓都认可禁燃理由,几乎再没有人燃放鞭炮了。
五、少数民族怎么过年?
少数民族的过年方式会让你大开眼界,因为他们的春节习俗与我们汉人的有很大不同。如果碰巧去土家族、壮族、维吾尔族的朋友家过年,你会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还能体验一把当“小偷”的刺激呢。
“过赶年”的土家族
土家族过年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提前一两天,即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新年,称为“过赶年”。他们为什么要提前过年?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要在年关时抵抗倭寇,所以他们提前过年,好上战场,这个习俗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土家腊猪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过年必不可少的大菜。
土家族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他们把猪肉分割成条,抹上食盐晾干后在木架上熏烤,就做成了土家腊猪肉,吃起来外焦里嫩、肥而不腻。
猪肉合菜有点像东北的乱炖,把萝卜、豆腐、白菜、猪肉、红辣椒等混合在一起炒,菜色五颜六色,味道又香又辣,回味无穷。
吃饱喝足后,土家族还有一个“烤年火”的活动。用老树根在火坑里点起火,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载歌载舞,通宵聊天。火坑里的火越大,预示新一年的日子过得越旺。
“偷”菜的壮族
大年初一一大早,天还没亮,全家人就都起床了。他们认为,睡懒觉会让这一年都变得糟糕。大人睡懒觉,庄稼长不好;小孩睡懒觉,书读不好。连婴儿也不能睡懒觉,全家人要在同一时间起床,预示齐心协力。
穿好新衣、新鞋后,大家要给先祖点香火,摆放美味的祭品,挂起七晶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之后,壮族姑娘要外出挑“新水”灌进自家的水缸里,直到水缸被灌满为止。她们还要用“新水”熬煮生姜、葱花、竹叶、红糖给全家人喝。这象征着新一年的生活会像竹子一样节节攀升,是全家人对未来的一份美好祝愿。
过年期间,最有趣的活动就是“偷”菜啦。在土家族地区,过年这天“偷”菜不犯法。姑娘们打完水后,就去别人家的菜园里“偷”菜,主人见了不但不责怪,反而感到很高兴。但他们只“偷”葱、蒜。为什么?因为葱、蒜的谐音很吉利,葱预示着以后聪明,蒜预示着过日子会盘算。
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美食就是豆腐圆。将豆腐和肉碾成末,把肉末搓成球形,在豆腐末里滚一滚,让豆腐都沾在肉末上,再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一盘金灿灿的豆腐圆就做好了。咬一口,外层的豆腐口感滑嫩,里面的猪肉肉质紧实,真是解馋啊!
过“古尔邦”节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遥远的新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春节。对他们来说,春节可不是大年初一,而是他们自己的“古尔邦”节。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古尔邦”节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古尔邦”节的时间都不同,但它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左右举行。
“古尔邦”节这天,街上热闹极了,家家户户都要杀羊。这只羊要提前一两周买回来,拴在自家门前的树下并每天都用香草喂养它,直到“古尔邦”节那天,人们才把羊杀掉。先养羊,再杀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羊在穆斯林人眼里,是一种圣洁的动物。传说穆斯林人去世后,需要一只羊驮着他走过天线,“古尔邦”节上杀过的羊就是他们的过桥使者。它驮着穆斯林人走过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天线。如果这个人平时积累善行,这只羊就会顺利地带他走过天线,他就能进入天堂;如果他平时作恶多端,羊就会把他扔下去,让他掉进火海接受惩罚。这个宗教传说在穆斯林人之间世代流传,它表达了人们对“古尔邦”节的敬意,对积德行善的追求。
杀羊之后,家家户户都要煮新鲜的羊肉吃。锅里倒上满满一锅水,除了放一些洋葱、咸盐外,其余什么作料也不放,就这样白水煮羊肉,可是煮出来的羊肉却十分鲜美,肉质软嫩,还有股草香味儿,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
如果你去维吾尔族的朋友家里拜年,他们会用煮好的新鲜羊肉招待你,把羊肉摆在圆形的大盘里,削下羊肉,再蘸上一些盐,直接手拿着递给你吃。这种豪爽的待客方法,体验一次后,必会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