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总有个地方,让你充满怀念与不舍

小时候,我的家是在一个只有7户人家的村落里。那时,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小还不懂事,整天在一起就会偶尔戏称我们村是一座被遗忘的孤岛,因为交通不便,全是泥土路。人烟稀少,年轻力壮都出门打工挣钱,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了。平时,我们一般都不会出远门,最多的便是一个月去集市两三次,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

依稀记得,我们每次去集市采购物资,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全部路程都靠两条腿,估计有5、6公里的路,回到家里常常精疲力尽。我们小孩子还好,都是父母抱着或者扛着去,只是大人们辛苦万分。

那时的我们吃穿用度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自家种植稻谷,从播种到施肥、收割、晒稻谷等,全是人力来完成的。吃的蔬菜是自家在菜园子种植的,以前家里的菜园子可以说是我们几个最喜欢去玩乐的地方了,因为那儿有可以采摘即食的果子,像黄瓜、西红柿等。我们常常在那玩的乐不可支。穿的衣服也是自己家买来布料,母亲缝制的,还有鞋子。那时妈妈经常到了冬天,就要开始给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纳鞋了。常常到了快过年时候,我们的新鞋子才能做好。然后我们穿上新的鞋子后,开心得不得了,现在想来以前的快乐真真的简单淳朴。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过往的一些事情,是因为近期看了一本《原乡》。书中介绍的很多情节,让我情不自禁的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点滴往事。那这本书是一本是什么样的书呢?

《原乡》是属于绿水青山生态文学书系,《原乡》的作者叫杨素筠,阿坝州作家协会会员,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羌族女子,她是藏族、羌族文化资深写作者,散文作家。

书中的内容关于川西北阿坝州这片大地上神秘的民族传统、古老的石碉房、淳朴的当地人以及美丽的四季风光。书的最后,作者还描写了自己曾经记忆中的家乡,以及雨下的思绪。全篇文字清新,感情细腻,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

1、四季分明别样美的嘉绒。

嘉绒,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境内,是历史上嘉绒藏区冲口。跟着作者的笔端,来到了嘉绒。

在文字中体会到嘉绒的春,是嫩绿的。因为这里是峡谷,它的春天经常姗姗来迟,每到三月底四月初,才能感觉到春意的到来。从苏醒的溪水、树条的摆动、细雨后的彩虹,伴着河水潺潺细流,春天开始悄咪咪的来临了。慢慢的,峡谷中一片春意盎然。

嘉绒的夏,是斑斓多姿的。峡谷中,映入眼帘的是杜鹃花,有红艳艳的、纯纯白的、粉娇娇的、紫亮亮的。当然还有各类花品,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峡谷百草芳香、沁人心脾。

嘉绒的秋,是五彩缤纷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果实累累的季节,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的有稻谷、麦子、玉米,让你眼花缭乱。

嘉绒的冬,是晶莹剔透的。冬天仿佛一个冰雪般的童话世界,这时峡谷内的树木已经掉落了叶子,在冰雪的包裹下,一颗颗玉树临风、冰雕玉琢、纯洁无暇。

透过作者优美的文笔,仿佛让你置身其中,倘佯忘返。

2、淡淡的忧虑,故乡还回得去吗?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嘉绒的春夏秋冬、梭磨河、日木确、若谷高山,为这些美景而感叹万分。随之,作者的笔触又来到了这些羌族藏族人们的生活场所,他们住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碉房、他们经常去以物换物的赶场、他们自己制作的香醇奶茶、香猪腿等等。我们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淳朴善良、他们的安居乐业与自得其乐。

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这些常年自给自足的    人们中有部分年轻人,慢慢的走出来了,他们看到了外界的缤纷多彩,常年在外不回来了,他们甚至移居在他乡,扎下根了。

源于此,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石碉房很多因为年久失修、常年无人管理,已经有很多石碉房废弃了。以前热闹的场,现在变得人烟稀少,没有往常的热闹,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感觉了。

看到这儿,有种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现在的古寨子、村庄里留下来的都是那些住不习惯城市的老人们。他们像这些村子寨子一样,在风中岿然不动,虽然已经残败。

看到八十岁的阿江奶奶面容慈祥清秀、精神爽朗,认真地剥着玉米皮,煮着奶茶、烧着香猪腿,让人感到温暖。听她描述她所爱的这个村子,是因为她喜欢、熟悉这里的一切,包括吹过村子的风。这风就像信号,让她知道该做什么了。而这风又是她老伴爱的,老伴从县里的公务员岗位退休下来后,两人就来到了这老宅子所在村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老伴经常坐在二楼平台的屋檐下晒太阳吹风。

闲暇时,阿江奶奶陪着爷爷坐在平台上泡一壶茶,看着村子周围的树木开花、落叶、结果,一起吹吹村子里的风,两人都感到十分满足与开心。

看到这些,放佛这样暖心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让人艳羡。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这些古村落、石碉房以及一些传统习俗的描写,让人既有神往又有深思。如果你也有意想要了解这些,不妨来阅读这本《原乡》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乡》|总有个地方,让你充满怀念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