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要画画了!”你的举措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在日常跟家长的沟通中,也会有家长问:“小鹿老师,以前我们家孩子很喜欢上画画课的,可是最近不知怎么了,老跟我说不要画画,上课也不认真。”

我首先需要安慰家长:这种情况很正常,多半是间歇性的厌学情绪。

拿我女儿来说,她从小到大都酷爱画画,但也并非一贯都如此。有时候她也会无规律、间歇性地跟我说:爸爸,我不要画画了。

1

孩子对一件事的专情度不会很深

虽然很不愿承认,但事实上孩子们对于一件事的专情程度确实不会太深。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一节课只设置20分钟左右的原因之一:太长,他们连坐都坐不住。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小朋友间歇性地跟爸爸妈妈说:“我不要去幼儿园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低,是孩子的天性。纵观那么多课外培训项目,除了乐高、户外运动、趣味手工类的项目比较不容易被孩子抗拒外,其他项目或多或少会有所抗拒,或者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会说不喜欢、不想学。

拿画画来说,抗拒的孩子还算少数,大部分孩子天生喜欢涂涂画画,好的美术培训机构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愿意学习画画。但就画画这个项目本身而言,它也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逐步入门和进步的,并不是凭借一开始的热情、好玩、有趣就可以的,也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当最初被激发的兴趣点渐渐消逝,当老师那些好玩的小技巧逐渐被孩子熟悉以至于失去吸引力的时候,孩子的专注度也就差不多消耗殆尽了。“妈妈,我不要画画了”这样的情况就出来了。

2

学或不学,是行使家长义务的关键时刻

有的家长会问:既然孩子的兴趣点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那是不是应该遵循孩子的天性,放弃这门学科,或者转而去寻找新的兴趣点?

朋友圈里流行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还要家长做什么?”话糙理不糙。

我们需要弄明白两个词的区别:“兴致”和“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喜欢上一门学科,那是源于他的“兴致”被激发,很可能是上课用到的工具很有趣、老师很有趣、上课的过程很有趣,甚至是培训机构的玩具很有趣;但“兴趣”则不同,它是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兴致,这过程中有苦有乐,有“败兴”的时候,有厌烦的时候,但始终乐此不疲,最终伴随着主人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去激发他们的兴致,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把切实有益的学科兴致逐渐转变成长期坚持的兴趣。

学,或者不学,孩子说了不算,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兴致,是从天性出发的;但作为成人的家长要理性去分析:学这门学科,对孩子的成长、人生是否有帮助。帮助不大,孩子又不愿意学,果断放弃;有帮助,想坚持,但孩子现阶段好像有逆反情绪,怎么办?我们接着往下看。

3

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厌学期

从表面上看,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可能是他厌倦了这门课,我们说过这是天性;但从深层次去思考,更多的原因是孩子找不到这个学科应用的地方。有的家长要说:孩子那么小,哪懂什么叫“应用”。确实,他们不懂什么叫“应用”,但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学以致用”的需求,不代表他们不想被旁人肯定、夸奖,也不代表他们不希望自己学的东西能有更实际的成果。这些东西足以激起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咳咳,以下是硬货,家长们可以准备小笔记,我想从孩子学画画这方面说说怎么刺激孩子学习的欲望,陪伴他们度过厌学期。分享几个实际操作可行的经验。

(一)夸奖

这是最表层的刺激,相信很多老师和家长也都在做这个事情。但我希望这个做法不要太过形式化。每次孩子上完课,家长就进去看作品。有的是敷衍式地说一句:“嗯,画得不错!”然后带娃走人;有的是问答式的对话:今天是什么主题?你画的是什么?涂的什么颜色?……我觉得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对话可以更有趣一些。范例:

-妈妈:宝贝你今天画了啥呀?

-孩子:画的是小蜗牛。

-妈妈:原来是蜗牛呀,你不告诉妈妈,妈妈还以为是小乌龟呢?小乌龟和小蜗牛有什么区别呀?

-孩子:区别点①②③……

-那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呀?

-孩子:相同点①②③……

-妈妈:那你今天画的小蜗牛在做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呀?

-孩子:我的小蜗牛要去度假呢!

-妈妈:去度假呀?这么好玩啊,它都带了哪些行李呀?有没有带上最心爱的娃娃呀,你去过哪里度假呀?……

从一堂课结束到回家的路上,妈妈可以跟孩子聊很多今天课堂以及作品上的事,除了适量的赞美之外,要让孩子觉得他刚刚画画这件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里面好多知识连妈妈都不知道,需要孩子来教妈妈。

(二)装裱作品

孩子学画有一段时间了,可以挑一些画用精美的画框裱起来。于是,原本一幅平淡的画瞬间变成了高大上的作品,悬挂在家里的客厅,或者孩子的房间里,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以让孩子觉得很有成就感。如果家里来客人,就这些作品聊起来,那成就感就会翻倍。

如果有条件将孩子的作品在学画的教室、学校校区内展示,甚至是拿去参加画展,那更是一件会让孩子觉得倍感荣耀的事情。我们曾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将孩子的画在院内出展。这个活动在征集学员作品的时候,收到了很多学员的踊跃报名。

(三)参观美术馆、画展

寻找一些专业的美术馆,市里市外也会不定期地有一些画展,带孩子去走走、看看。需要注意的是,在去之前可以给孩子普及一些相关的基本信息,但进了场馆以后,应该让孩子带着你参观,而不是你带着孩子自上而下地向他灌输知识。“装傻”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用的伎俩。“妈妈看不懂这个,你可以给我讲讲吗?”“你觉得这张作品画的是什么呀?我怎么看不出来呀!”

做这些事的一个目的是可以让孩子开阔视界,享受被艺术包围的气氛,也萌发自己的作品参展的欲望。更重要的,由孩子带着你去参观,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自己所学的知识被肯定,有了“用武之地”。

(四)将美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女儿上中班的时候学吉他,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识谱。连字母都认不全的孩子怎么去记忆字母代表的音符呢?一般的方法是将字母与音符一一对应,然后死记硬背。而我做了一件更有趣的事。

我用白卡纸裁了很多的小卡片,一面写上字母,反面写上对应的音符。做完这些当然不够,我还用漂亮的笔给每张卡片进行了装饰。我知道我女儿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样做一定会引起她对记忆音符的兴趣。果不其然,女儿不但对这些卡片爱不释手,还想自己动手制作卡片,那些原本枯燥的记忆内容就在制作和使用卡片的过程当中有趣地进行了。(点此详见制作过程)

这其实是美术具体应用的一件小事,但却同时起到了让孩子觉得学画画“很有用”以及有趣地记忆音符的作用。这样的方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让画画应用到孩子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当中去,让他知道画画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事。

再来说一个案例,前段时间优衣库联名kaws推出T恤的事情着实火了一把。我就把这个事告诉了女儿,她其实不懂那么多,也不关系T恤那些事。但当我告诉她kaws通过自己努力学习绘画、设计,成为了一个伟大设计师,赚了好多好多钱的时候,女儿眼睛里似乎放光了(尤其是说到赚了好多好多钱的时候)。我趁热打铁,kaws设计娃娃风靡了全世界,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娃娃呢?

女儿一下子就来劲了,找出她平时涂涂画画的本子,开始若有其事地进行设计,甚至有点废寝忘食,仿佛一颗设计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没几天,这个小家伙居然真的整出好多个线稿,每个线稿都有新的进步和特点,最后选择了比较满意的形象进行了上色,算是基本定型了。

形象定下来了,该给这个娃娃起个名字了吧。我又和女儿一起研究起取个什么样有趣又洋气的名字呢?我们一起想了好多备选方案。

我还答应女儿,找一家可以制作娃娃的公司,把这个娃娃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点目前还未实现,要反思)。

后来在一次画画课上,主题正好是《我的最爱》,女儿毫不犹豫地就将这个娃娃造型再次呈现,都几乎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看完这个例子,你是不是也会觉得画画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呢?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早已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了,艺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遍布到眼光所能触及之处。

4

寻找合理的刺激点

间歇性的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做出合适的应对。

孩子很容易对一件事情失去热情和耐心,同样很容易重拾热情。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能否有心地去抓住那些刺激点,让孩子感觉到在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感觉到他被需要,被肯定,学习的成果能够具象或者触手可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是渴望被肯定的,这是天性。只有当人在特定的场合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后,才会不断地刺激他继续前行,从而得到重复的或者更高的肯定。

我女儿以后对画画,或者对其他学科可能还会再出现间歇性厌学的情况。不紧张,找方法。生活本是修行,我们也是学着为人父,学着与孩子相处,也学着与她的各种情绪相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我不要画画了!”你的举措可能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