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坑的启发式提问

      看书多了特别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总想把书上的结论和方法不加思考的灌输给孩子,间接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试验品。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一些小小不然的行为被我过度放大,并下意识的想让孩子立刻马上改正,找到杜绝下一次犯错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提问:孩子在学校里尿了裤子不敢和老师说这件事情,我好心疼孩子。我想像中的儿子应该是很紧张的坐在座位上,不敢起来做游戏,不敢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问题是,这是我的想象,儿子没有在放学时委屈的哭哭啼啼,放学后他很平静的告诉接他的姨姥姥说,姨姥姥我尿裤子了,风一吹可冷了,我中午醒了之后尿的,喝的水太多了。     

      我特别想启发他怎么能够在上课时主动的告诉老师想去上厕所,或者尿了裤子之后请求老师帮助换衣服。我很耐心的启发他应该主动告诉老师,但我问到最后,儿子拒绝回答我的问题,说他不想再和我讨论这个话题了。为什么?我没有批评他啊,我在和他积极想办法啊。

      其实,在我一步步的启发他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时,强化了他尿裤子的负面影响——我本来不认为尿裤子这件事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妈妈好像特别在意,看来尿裤子确实是一件羞耻的不对的事情,以后尿裤子我可不能告诉妈妈了。

      你看,我的启发式提问并没有起到我想要的结果,在儿子心中,我反倒成了他尿裤子这件事情的记录者,我问的越多越详细,负面形象记录者的痕迹越深刻。

      实际上我的启发式提问是个坑,这个坑就是我想让孩子自己说出尿了裤子得告诉老师,但是儿子不想告诉老师,因为老师在他心目中是存在压力的,这很明显。所以儿子知道妈妈的目的是想让我尿了裤子后告诉老师,老师可没有妈妈和姨姥姥那么好说话,说不定会批评我。所以儿子不想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这个坑他拒绝往下跳。

      这是心理沙盘老师给我的解析。他给我的建议是,不要着急立刻告诉孩子或者引导孩子得出答案,给他思考的空间,比如当提到尿裤子的事情时只说这几句话:今天尿裤子了?难受吗?不过妈妈相信你,你会想到解决的办法,好好睡一觉,明天早晨醒来后告诉我方法好吗,妈妈爱你。

      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实质性地帮助,但是却是个开放式的句式,信息量很大。他体会到妈妈很心疼,但是妈妈相信自己以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看似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需要思考。他可能不会马上告诉我答案,但他可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思考怎么和老师沟通的方法。

      如何和老师沟通,这是我想教给他的,但是我刚才明显带坑的启发式提问仅仅涉及到尿裤子的问题,本来就不好意思主动和老师说话,尿了裤子更不好意思了。

      老师说,郭郭妈妈,你想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你能全部都教会吗?20年之后,你教给他的所有方法能满足他和智能机器竞争的需要吗?你觉得教给他方法和教给他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

    心理咨询师很少主观评价,他想告诉我的很明显,放手。又是放手,真正的放手是放下自己的不安和焦虑,让孩子大胆的尝试各种喜怒哀乐,在他向你描述感受时,接纳、倾听但是不评价。不评价很难做到,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和躁动,想一股脑的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灌输给孩子,这种谈话即使是启发式提问的方式,也总是被孩子的沉默或者拒绝回答提前终止。这和填鸭式教学有何区别,仅仅是换了包装而已。

      可能这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关系。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的父亲总是借机和我讨论相关领域的问题,我很反感,因为他总是强迫别人认同他的观点,即使双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也要在话语权上压过我。后来我拒绝和他谈论工作,他便批评我不虚心。他的逻辑观点是,我好心和你讨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你却拒绝和我沟通,我工作这么多年了,难道懂得不比你多?而我的逻辑是,不管我的观点多么正确,即使你的观点明显是错的,最后你也得让我认可你,这是个坑,我为什么要往里跳? 

      我在复制我父亲的逻辑模式,只不过动了点脑子,用了带坑的启发式提问。儿子比我聪明多了,小小年纪就识破了我的陷阱。也很感激沙盘老师,一语中的点出了我的问题,让我认识到,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控制了我的言语表达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坑的启发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