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学球的时候,我跟一位妈妈聊到“兴趣与擅长”:到底是“因为有了兴趣才擅长?还是因为擅长了才产生兴趣?”
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会钢琴、舞蹈、书法、球类、武术、英语、编程......,这些项目中很多属于技艺的范畴,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比如钢琴、书法、英语等。
其中有的孩子在有的项目上真的是达到了技艺卓越,让人赞叹的地步。共同点是这些孩子都在他们擅长的事情上花费了几百个小时以上。
我和孩子妈妈的共同观点是:擅长可以增加兴趣,而擅长的前提是投入。
问题来了:既然是投入导致擅长,那这些孩子是因为感兴趣,所以投入多呢?还是因为家长逼的紧才投入多呢?
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如果孩子不想做,要不要逼他一把,帮助他达到擅长,增加他的自信心呢?(这里“逼”的意思是:严重打骂)
1.反方:不能逼
当然不能逼,你没看到因为逼导致孩子厌学、逆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吗?
而且,有的孩子个性突出,你来硬的,他更加不配合,学习效果更差。
就算是逼着他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难道他就有兴趣了吗?说不定爱好变成了憎恨。
你看有多少孩子,被逼着打着考过了钢琴十级,就再也不摸琴了。
有多少孩子,被逼着打着,上了大学,就彻底不学习了。
想通过打骂的方法让孩子爱上一件事情,这风险也太大了。
一旦没有成功,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可能毁的是孩子的整个人生。
而且,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呀。
所以,不要逼,不要冒风险。
2.正方:一定要逼
每个人都有潜能,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天性爱玩,兴趣点发散,很多技能最初的技艺都是枯燥无趣的,甚至是消耗大量体能的。
如果不帮助孩子坚持,他肯定是遇到困难就撤退,什么事也坚持不了。
逼他是信任他,帮助他越过瓶颈,发挥潜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你看《虎妈战记》的作者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多成功啊,两个女儿都是常青藤名校毕业,心理健康,生活朝气蓬勃。之前对其一致唱衰,用“快乐教育”反驳这种教育方式的美国媒体和专家,现在被啪啪打脸了[1].
在《虎妈战记》中,蔡美儿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她对两个女儿要求极其严格,一次小女儿新学了一个非常难的钢琴手法,她规定:练不好不许吃饭、不许睡觉。女儿持续练了三四个小时,到晚上九点多还没有练好,丈夫在一旁求情:先吃饭吧,该睡觉了。蔡美儿不为所动,结果十点多的时候,孩子神奇的流畅的弹奏起来。
所以,逼孩子是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是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
人生本来就是困难重重,哪有那么多快乐?
如果小的时候无法面对困难,没有心理强度和韧性,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难题?
3.掌控感决定投入度
武志红在一节课里给出了“投入”背后的驱动力:对事物的“掌控感”。
我们在一件事上持续投入的积极意愿来自我们在这件事情上体会到的“掌控感”。
用武志红的话说:
一切美好感情都来自深度关系,而一切深度关系都来自长期投入。如果我们能够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才能增加我们的掌控感,才能在这件事上有好的表现。
我们学习就是在吸收外部信息。当外部信息涌入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感知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决定了我们是否接纳这些信息,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要持续的跟这件事建立链接,一直到深度关系出现。
当深度关系出现的时候,就等于我们“爱上”了这件事,自然就有了投入、擅长。
我对“掌控感”的理解是:对一件事情深切的体验、感知,和它合而为一、浑然一体的美好感觉。
应该也就是所谓的“心流”体验吧。
4.逼还是不逼呢?
回到开始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想做,要不要“逼”他一把,帮他完成投入呢?
正反双方都有成功案例,也都有失败案例。问题是孩子就一个,成长就一次,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真头痛啊。
如果借助武志红的“掌控感”理论,让孩子投入的最好方式可能是:
1.在幼年时期提供友善的外界环境,给孩子放松、安全的内在自我。
2.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体验:让孩子至少对一件事上持续投入,建立深度关系。
3.借助“心流”的要领:在学习区设置合适的任务目标,提供即时的正向反馈......
我个人觉得,“逼”可能不是一个动作,而是等级不同的成百上千种行为表现,可能是威逼,也可能是利诱。找到适合孩子的“逼迫”方式,引导其“爱上”正在做的事情,是对每个家长和老师的考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养育一个孩子是人生最好的修炼。
7年后,中国虎妈和她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9054707893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