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第五期

今天来解读曾国藩是如何经过一生的自我砥砺,逐渐转变成一个圣人的。


——家乡环境——

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地处离县城130里的群山之中。虽然山清水秀,但是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在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之前,几百年间这里连个秀才都没出过,也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之族,可以说是一个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


传统时代,农民们想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几乎只有供应子弟读书一条路。曾国藩的父亲连考了17次秀才都失败了,作为长孙,曾国藩身上背负着上两代人的希望。


——考试屡败屡战——

曾国藩从14岁起参加县试,却也是接连6次都名落孙山。直到23岁那年,他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2年又中了举人,5年之后,28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老曾家一下子老母鸡变凤凰,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第一大户。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正月,曾国藩结束在湖南老家的乡居生活,抵达北京,开始了漫长的官宦生涯。


——优点不多毛病不少——

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缺点。


首先是心性浮躁,坐不稳。曾国藩天生乐于交往,喜欢热闹,诙谐幽默。在北京头两年,他把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社交上,每天走东家串西家,不是酒食宴饮,就是游玩下棋。虽然他给自己制定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时间太少,即使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其次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脾气火爆。曾国藩到北京头几年,还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普通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的言不由衷,虚伪狡诈的毛病,曾国藩也一样都不少。


除此之外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得改,那就是好色。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曾国藩把好色视为一大缺点,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可笑,如果用圣人的标准衡量,问题就严重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欲望,特别是对色的恐惧,是一个特别的底色。中国人普遍认为纵欲伤身,特别是沉溺于色,是动摇根本的危险之举。曾国藩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认为自己有必要厉行节欲。他说自己明知身体不好,还不知节制情欲,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曾国藩时常自我反省,经常在日记中因为好色而大骂自己。


——转变契机——

​曾国藩对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常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

他的本领可以增长10倍,

他的见识可以高明10倍,

他的气质可以纯净10倍。

30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道光20年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还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一入翰林院,曾国藩见到的人,都是气质不俗的精英人士,和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领略到清风意气。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30岁前,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他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此毅然立志自新,学为圣人。

可见,我们结交什么朋友,影响很大!!!

——凡人变圣人——

正是在30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儒家经典说,所谓圣人,就是达到了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作的规律。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首先是树立坚韧不拔之志。曾国藩一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道光22年,曾国藩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的践行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22年10月1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就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从10月2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础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至于戒色,他也确实动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对于夫妻恩爱,他也要求自己能省则省,能免就免。

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条值得后人借鉴的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可能就大不相同。所以曾国藩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朋友来监督自己,为了得到监督,曾国藩还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在此后的漫长一生中,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笔者感悟——

今天的解读我印象深刻的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生时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有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标,那恐怕是一无所得了。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论是治学目标、还是人生规划,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

感谢阅读!欢迎提出建议,交流心得。

————分割线————

有才气读书会

2020.1.21 周二

笔记分享者:周菁  微信:346342199

金融+读书+公益;

金融:帮助别人增加口袋里的本钱;

读书:帮助别人增加脑袋里的本事;

​公益:一切所得要感谢并回馈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