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第四章读书笔记

这一次是阅读《摆脱共情》第四章读书笔记

在这一章当中,作者告诉我们:

1.共情让我们变得短视,让我们成为溺爱孩子的父母或者唯唯诺诺、过于黏人的朋友。而对很多人而言,善良的意思其实就是共情。

|在我看来,共情并非是善良。善良是一种人的品质。而共情却是一种与人交往,是与人沟通的一种技能。共情让我们短视,我是这样理解的,“共情”让我们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情绪共情),那么此刻你或许可能会感到痛苦,而人有避害的品质,所以有可能为了自己不那么痛苦,而选择短视。

2.有关过度共享的概念

作者提到:
过度共享是“对他人的过度关心和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身需求之上”。有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过度共享与“过分关心、侵扰他人和自我牺牲”等状态有相关性。当他人拒绝接受自己提供的帮助或者不采纳自己提供的建议时,过度共享程度高的人就会认为对方不喜欢自己或者对自己印象不佳,进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共享更类似于关心和同情,过度共享则更类似于共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更类似于共情之苦,即因他人的痛苦而痛苦。

|在我看来,任何东西“过度”并非都是好事。一件事情过度,可能会召开一些“祸害”。所以,我会认为取决的是一种平衡。

3.有关与恋人的关系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所爱之人有不一样的感受。一方面,这是因为处于正常关系中的人总会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因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你并不会时时刻刻都希望反射对方的情绪。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所爱的人,衍生一点,我觉得这个涉及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我们需要思考一点。假设我们都共情了所有人,那么,我们能否体验到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是什么?

4.嫉妒会减弱人们的共情能力。如果一个我觊觎已久的大奖最后却被你拿走,那么我就很难由衷地对你表示祝贺,因为嫉妒和共情会让我左右为难。由于嫉妒这一风险的存在,因而斯密建议那些突然走了好运的人千万别太张扬,不要搞得四邻皆知,而是要保持低调、谦卑做人,尤其是要友善地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我觉得这个建议太中肯了。

|在我看来,嫉妒的心都是会存在的。我会觉得妒忌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攻击”,而人都是有“攻击”性的。所以,低调,低调,低调……

5.我们需要的是认知共情,非情绪共情

事实上,很多人无法为他人提供心理上的帮助,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关闭自己的共情反应,而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却能在这方面得心应手。当然,心理治疗师肯定会深入理解客户的处境,但他们并不会去感受客户的感受。他们会尽量去理解和关怀,但不会去共情。

|这个在我看来是不一定的,因为咨询师需要“共情”,这种共情并非感受到来访情绪,而是理解来访者所处环境的感受。这个需要区分开来。是一种理解,不是一种相同的体验~

6.一种情况是,你能对身处苦难的人感同身受,因为你也经历过同样的苦难;另一种情况是,你能理解对方的苦难,因为你正在感受着与对方完全一样的感受。相比而言,前者仅仅是一种理解,没有任何共情成分;而且,前者同样能带来所有好处,却不像后者那样成本高昂。

|理解是一种理性,是明白他人所处的环境会有那样的感受。而感同身受,有可能是涉及自己曾经经历过。这种经历,引发的是自己的情绪,或者并非他人的情绪。

7.与陌生人相处,关键是度的平衡

对于亲亲疏疏的情感偏好,有两种视角:一种视角认可这种具有狭隘偏颇性质的情感,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另一种视角则将之视为一无是处的道德错误。实际上,道德考量中真正困难的部分往往在于度的平衡。自己+亲近之人+陌生人=100%

2020年5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脱共情#第四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