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不懂装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为政第十七章,先恭诵原文: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章是孔老夫子教导弟子子路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态度。

由是子路的名,这个诲就是教诲。夫子在这里呼着子路的名字来跟他讲,一定是非常重要。夫子教子路, “我教你,你能知道吗?你知道这个事就说知道,你要是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正确地知道。”夫子在这里,是在教子路怎么样得到真知,得到智慧。

我们先来看子路,孔子有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但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子路,有42条目。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子路之名(含季路、由)共出现82次,远远多于其他弟子出现的次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由字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他性格爽直率真,做事果断,有勇力才艺。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勇敢、刚强、直率、鲁莽”,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总体评价,也是《论语》中的子路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听到这里,我们千成不要小看子路这个人,他可是孔门四配十哲中政事科的代表,有极高的军事和管理才能。他还有个最大的优点“闻过则喜”,人家指出他的错误,他非常高兴,觉得这样才能不断改善自己。他不但闻过则喜,而且“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是他听到老师教他的会努力去做,没做到以前,就怕再听到更多的教诫,惟恐自己做不好。

夫子为什么要对子路讲这段话呢?朱熹《论语集注》说,“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朱子说,子路个性好勇,行事鲁莽,所以夫子就特别告诉他这几句话,《论语》第十三子路篇中,卫君请孔老夫子到卫国去,子路就问夫子,现在卫国的国君“待子为政”,想请您做官帮忙他,那么您觉得最需要从哪里下手呢?”夫子回答他,“必也正名乎”。先要正名,就是做事情,名分先要确定。子路就说:真是迂腐啊,要做就做嘛,何必正名呢?那意思就是说夫子有些古板不合时宜,直接做不就行了?可夫子不是这样,先要讨论名分的问题。因此夫子说他,“由也野”,你这个人好野啊,对于所不知道的事情,不要轻下断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有非常重要的理由。这就是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夫子教导他,是戒除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

平时,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和子路一样?我的老师说:“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含糊笼统,不一定知道,或者只碰到一点点,就以为自己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安于现状,不知道世间的真相,甚至连自己是不知道也不明白。老师或者别人一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听马上就懂,有时候却连皮毛都不懂。”特别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是还没有听清别人在讲什么,就急忙跑去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回头再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领会对方的意图,即使这样,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没听懂,一句“我以为”就推掉了所有责任,给自他或者团体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那我们为什么要不懂装懂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跟亲朋同事在一起的时候,虚荣心所使,常常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如果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就会担心对方会觉得我们无知。所以,大脑会快速搜索并编造能解答的信息,尽管不一定正确,但有问有答不会显得那么无知。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你的不懂装懂,只会被人轻视。

陈栎《四书发明》:“强不知以为知,非惟人不我告,己亦不复求知,终身不知而后已。不知者以为不知,则人必告我,己亦必自求知,岂非知之之道乎?”承认自己的无知的,别人还会告诉你,如果不懂装懂,则永远不会知道。古人所说的懂,只有你真的做到了,才是懂,才是知道。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即使是某方面的专家也有其他方面的盲区,更何况儒家讲的是心性之学。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这可是他的专业领域啊,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丁先生的“不知道”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诚实谦逊和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不懂装懂最大的问题是把自己可以快速提升的通道堵上了。那我们怎么避免犯这样的毛病?

第一,要跟着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尤其我们学的是心性之学,全是内心的工夫,所以跟的老师一定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有教有证的老师。我们现在学《论语》,就是跟着一批勇于探索内心且有实践经验的师友学习。

第二,对于学的人来说,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善于学而时习,善于实践内化。

第三,对于自己的过错不怕改。一般人有两种状态,有一种是个性比较畏缩,虽然知道了,还是不敢表达出来,怕出错。还有一种人,自以为学得好,学得时间长,不知道的他也觉得自己知道,横冲直撞。对这两类人,过与不及都不对。我们要有子路对待过错的那种精神,闻过则喜,同时也要有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勇气。

小结一下这一章,学习应该秉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呢?《四书勉行录》说:“二为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徒是口中任让,乃心中体认之意。”有位智者说:“有的时候文字的概念也是没懂的。真正地懂了文字、懂了教理,我们自然就会拿着这个教理来照自己的心。常常觉得自己懂了,久了会不会生起骄慢?一旦生起骄慢之后,学得越久的人就越骄慢。资格老呀、什么都看了啊、什么都知道了啊!唯有什么不知道?唯有心地不知道啊!”这才真正的知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会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