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生家庭和解而不是原谅,你需要知道这些

“我要你生我养我了吗?你把我生下来就要负责,不是光图快活!”

苏明玉对着重男轻女的母亲含泪一顿大吼,换来的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饱受原生家庭之苦。

母亲从小忽视她的存在,父亲敢怒不敢言,她十八岁离开家后,发誓再也不回去。她恨母亲赵美兰,原生家庭到底对一个人有多大影响?

《可塑的我》会告诉你答案!

本书作者陈婕君,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受训于波士顿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执业时间14年,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亲子关系不仅仅是自己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此时很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以下三种关系。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三种关系。

第一种,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已婚者要面对跟对方父母的关系。

第三种,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大多数人在28-40岁之间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一个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身份是子女和学生,父母依然健在,大部分人都还在工作。这个时候是逐渐走向人格的成熟和独立。

我们步入成年到中年的发展阶段,比如结婚生子,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子女和学生,开始为人父母,变成社会人、职场人,身上的担子逐渐加重。这个时候蓦然回首,会发现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父母逐渐衰老,力不从心。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也无法再去掌控孩子。

而子女看到父母逐渐衰老心生恐惧,不知道自己到了父母这个阶段,该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这份恐惧。

很多人希望能改变父母,但是父母在这个阶段,过往的相处模式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他们的思想变得很顽固。

很多人面临的挑战其实是“我是否可以放弃让我的父母变好,我是否可以放弃改变我的父母,而只是改变调整我自己”。

真正需要做的事是找到和原生家庭相处的新的平衡点,探索出和父母相处的更好方式。跟父母之间的和解并不是原谅,而是理解他们的经历,理解自己当年的处境,然后找到现在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相处模式。



第二种,已婚者要面对跟对方父母的关系

如果成年的你已经结婚,那么你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和自己父母的关系,还有和爱人父母的关系。

是融入两个家庭,把两个家庭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还是保持彼此的边界,首先建立一个小家庭,然后再处理小家庭跟两个大家庭之间的关系。

有人喜欢人多热闹,大家都在一起其乐融融。有人崇尚以自己的小家庭为主,彼此保持边界,这没有对错之分,看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哪一种更适合自己。

比如很多的婆媳矛盾,都是因为和对方家庭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造成的。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我想跟儿子住在一起,可是儿媳妇不愿意。

人上年纪之后就会渴望热闹,害怕孤独,希望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但是年轻人此时他们需要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

我的邻居就是这样,婆婆来儿子家住,早上很早就起来做好早饭,一遍遍催儿子儿媳起床吃饭。

小夫妻好不容易盼个休息日,只希望多睡会儿,不厌其烦。婆婆满腹委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不落好。

其实即使是最亲的人,也要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更好相处。



第三种,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个非常著名的测试叫作AAI(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成人依恋访谈测试。该测试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被试者的依恋模式。该测试发现父母的依恋模式,尤其是主要照看者的依恋模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模式。

用AAI成人依恋访谈这一测试对准父母进行心理上的早期干预,也叫作心理层面的优生。

很多家长之所以做心理咨询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而孩子出现问题,他的背后一定是家长出了问题。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不会做,他会发脾气扔书,孩子只是陷在情绪里,而不去想如何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就会帮助孩子做作业,做完之后呢?又觉得不合适,然后就会以另外一种更严厉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

一般而言,这样的家长可能也从来没有用自己的力量顺利地解决过问题。比如在工作上遇到问题,可能第一时间是想要逃避、推卸责任。

而孩子是有样学样,他就会认为当我不会做作业的时候,我只需要逃避,找一个替罪羊就好了。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观察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首先,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一道题一个小时还没写完,你可能会着急、郁闷等等。不要去指责孩子,只是感受你的情绪。

其次,这种情绪缘于孩子的什么行为?你对这个行为的预期和解读是什么?你的情绪如何影响你对孩子的看法。

比如听到孩子哭,你会烦躁,那么这个烦躁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哭是在指责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

但其实孩子哭,也许是他疼了、饿了,或者身体不舒服,或者只是想让你抱抱,或者是和小朋友相处的不愉快等等。

最后试着寻找对孩子行为的其他解读方式,并深入思考探索这种行为。

比如小时候你是不是经常被父母指责,所以在做家长这件事上会存在很多恐惧。当出现问题时,你第一个反应就是“一定是我不好”,其实这也许是孩子在正当的表达他的需求。



写在最后

《都挺好》最后结局,苏明玉选择了和母亲和解。

苏明玉说:我已经到了这个位置,她还停留在原地,根本就和我不在一个层次了。

就算我有足够的能力轻易打败她,赢了,又有什么意义?

苏明玉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困扰,原谅了母亲,其实也放过了自己。

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完全有能力给自己幸福和足够的爱,那些曾经的伤害,就都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闪光时刻。

总结一下,关于原生家庭的关系有: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已婚者要面对跟对方父母的关系、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周围的这些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这些亲密关系能直接反映出你内心的冲突,让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冲突,帮助你进行改进。

透过这面镜子,你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你和周围人的关系怎么样?

二、如果你有一个冷漠,经常指责你的伴侣,为什么你还会允许你的伴侣存在?

三、在这样的关系中,你的获益是什么?

有些人会把自己变得很惨,这样,他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别人。他会默许别人做出一些伤害他的事情,以便他成为受害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四、你还需要这样一直下去吗?

五、如果不想下去,你需要改变什么。

《可塑的我》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如果你感兴趣,值得一读!

我是紫苏拥抱钱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和您分享生活中的心理学,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原生家庭和解而不是原谅,你需要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