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用户走向第一桶金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

在微鸽的《实体店粉丝运营》课堂上经常听到亿哥说“产品是道具,服务是舞台,族群是核心”,如何理解这句话?讲到产品,自然绕不开中关村第一才女——梁宁老师,今天开始我想好好再次深入的学习她的《产品思维30讲》。

见:

产品能力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这个能力是训练我们学会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普通人没背景没资源没靠山,都没有关系,很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从一个用户开始,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建立自己的世界。比如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刘强东、王兴、李学凌、姚金波等等,几乎都是从普通人,变成了行业的大佬。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如何拥有用户,并从第一个用户走向第一桶金的?

感: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我对“产品”这个定义还是有些陌生,当然经过互联网的洗礼,我当然不会想到“产品”就想象成具体的有形的东西,比如具体的电器,一张桌子什么的,但是在我脑海里,提到“产品”可能还是一个个APP,或者一本书,一首歌曲,一堂课……总之就是把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的就是产品。

所以我认为“产品”能力就是产品经理人该有的能力,但梁宁老师为什么说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呢?而且产品思维会让一个普通人从第一个用户走向第一桶金呢?

思:

记得罗辑思维有一期讲到“从想法到产品有多远?”他里面提到很多例子说明想法和产品的区别,对我都挺有启发,比如教授在讲评学生的拍摄作品的时候,学生会辩解说条件不允许这样拍,教授的回应是,你说的是你的想法,但是我们现在在讨论的是你的作品,等你将来拍电视了,你不可能跟观众解释说条件不允许这样拍,因为你的作品和产品是你和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这就是想法和产品的区别,让我反省自己在工作上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其实也只是想法,但是别人要的是你的结果,也就是你的“产品”,而不是你的想法。

你觉得好,你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尽力,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交付界面”。

因为用户只能通过交付界面来感知你产品的内在品质。比如罗胖又提到的小例子,也是我以前做助理时经常会遇到的,就是一个会开完了,能不能迅速做成会议记录,分发给参会者。一个工作在进行中,能不能及时跟进每一个协作者的进度,给出及时的反馈。这些事都在干嘛?就是让自己的思维不是运作在自己脑子和话语里面,而是把自己的思维转换为可以让所有协作者都能感知得到的界面上。

所以,从想法到产品,是一个很大的穿越。

产品能力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讲“产品”其实是在讲人,讲人性,因为做一个产品人,我们只认一条“用户驱动”。

讲“产品”其实是在讲产品思维,有产品思维,我们才能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才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并且在用户的交互反馈中去迭代和优化。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代码的方式变成一个产品,而且产品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无边界的传播。比如最近几年大热的比特币,就是一个叫中本聪一个人设计的。大家至今还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已经在江湖上掀起狂风巨浪。

所以,产品是啥?它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成长路径。一个人设计出一种服务,就能通过身边第一个陌生人开始,服务他,感受他的反馈,不断地迭代,让他帮你传播,扩张成一个庞然大物。

行:

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用产品思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把自己当做产品来设计、打磨、优化、迭代、交付给这个世界,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确定性,并与人彼此依赖,比如加入源泉特区的【写作系统训练营】每日一张卡片,也就是建立确定性的一种方式。还有微鸽的产品,从刚开始只有一堂《实体店粉丝运营》课,到现在不断优化、迭代,到现在的微鸽孵化基地,但还是不够,还是需要不断与用户建立连接,在不断的交互反馈中去迭代和优化。同时需要具备发现痛点、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和动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以及最重要的是一颗心,是洞察人性的同理心,懂得自己与用户,懂得产品上每个细节给到人的满足感、确认感和依赖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第一个用户走向第一桶金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