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怒》有感

不信任,可能会丧失幸福。信任,可能会身负重伤。  --题记

同事推荐的一本小说,她说也是朋友推荐她的,朋友推荐的时候用了“一年来看的最好的书”来形容,她推荐我的时候用了“看完了心悬在那里的不知所措”来形容,强烈推荐我看。

看了豆瓣评分8.2,不算低分,据说很容易读完,行云流水,于是拿来开始读。很久没有读过这种描写简单的小说,理论上应该很快可以读完,但是因为时间安排的问题,却陆续一周才读完。

读完的那一天,心情比较愉悦,正在咖啡厅里排队等隔壁的超级网红本地餐餐厅,预计排队时间5-6小时,不过心态平和,有饮料,有微风。读完没有体会到那种“最好看的书”或者是“心悬在半空”的感觉,就是“哦,这就读完了”的一种感觉。和推荐人S聊了几句,她算是一语道破”你有一个确定的人而且是你信任的,自然不会有悬着的感觉。如果面对的是千万人,而且面临如何信任,就自然是悬着的感觉。”

读书的个人状态和经历,影响了或者说决定了我们看完一本书的感悟和状态,众生形形色色,对世间的理解和感悟也终将是形形色色,谁又能要求谁去理解谁呢?或者说,理解这件事真的存在么?

1. 信任是一把双刃剑

小说是以悬疑故事的方式推进关于信任的主题,开篇是一起谋杀案件,然后凶手逃跑了。其他几组故事人物,交错出现,几组故事中都有一个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具备那个杀人凶手的某些特征而成为“疑似凶手”,而”疑似凶手”身边的那个人,无论是同性恋人的故事、亦或是失足少女和未知背景恋人的故事、亦或是天真女孩和无人岛上的神秘人故事,都存在是否信任对方的难题,这里面却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凶手。讽刺的是,那些选择不信任对方的,对方都是被误解的。那个被信任的,却是凶手。

再次品味这个简单的故事,有一点淡淡的悲伤,不管作者想说什么,但结局就是,信任和不信任,都伤害了自己和别人。正如开篇我所说:不信任,可能会丧失幸福。信任,可能会身负重伤。

谁能永远将信任给了值得的人呢?谁都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那些说自己一直都能做到的,只是还没有碰到那个信任错的人,时间的问题,仅此而已。可是这样说来,似乎是不信任成本更低一点,只是丧失幸福的可能,可是我们存在不是在追求幸福,那是在追求什么呢?所以选择信任与不信任,在我这里,总有点宿命的意味。当然,理性来说,信任与不信任的风险只能说是偶然和概率,无法通过方法去彻底规避信任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结论,这是一个坦然的结论,可以让信任和不信任,都在自己的内心更坦然,更坦然接受选择带来的结果。

2. 信任的选择

在我近几个月的生活状态里,由于改变,而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内心从未怀疑和犹豫过选择,但是却一直试图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去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个我内心状态的差距。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绪,但是或多或少涉及到是否坚定的信任。

有的时候,我们接触的世界会告诉我们,信任就是把控制权交了出去,就像开头说的,信任,可能会身负重伤,小说里的结局,也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但是,不是任何一个信任,都要惧怕风险。生活不是科学,生活是艺术,这也让信任的选择,成为一个复杂的话题,成为一个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标准和回答的话题。

今晚和他有一番比较深入的谈话,不管说了多少话,我却最喜欢后面的一段:当我们用语言去表达的时候,语言已经修饰或变化了,不能完全反应内心和真实情况了,所以更多的时候去做,而不是说,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我一方面早就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孤岛,有限的语言和文字,无法真实的传达所有信息,所以真正的理解与被理解就是世纪难题。另一方面却一直认为沟通无比重要,要说,要表达,要深入沟通,要谈出深度,谈出结论。我不能说这两方面不自洽,我只能说,我在自私的按照我的需要选择理论支撑,而这样,是违背我所追求的智慧的。

于是,我明白了,回到一个终极问题,我无非是选择信任还是不信任,由不同的基础,会衍生出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缩小或者拉大我说的那个理想与现实之间心态的差距,今日感觉人生就是一场幻觉,所以信任的风险,也就是如何幻想而已,又有何担忧?

你不选择,怎么知道走下去是什么,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最错误的做法永远是,选择了一条路,却时时怀疑自己的选择,我选择信任自己,我选择信任对方。

人生是一场大型舞台剧,不演下去,谁也不知道结局。

By MissQ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