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写过一段话: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回首杨绛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曲折。
但她却始终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去接纳全部的遭遇。
从她的经历中,或许我们会明白,在这个世上,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不断看开的自己。
失意背后,有诗意
有一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一些时乖运蹇的时刻,也难免有一些苦不堪言的经历。
一个豁达的人,纵有再多困难,不轻易沮丧;纵遇再多麻烦,也不轻易感伤。
从1966年起,杨绛进入了漫长的人生低谷期。
那时,被剃掉了半边头发。
但她却并没有因为这个感到烦恼,反而灵机一动,回家把女儿钱媛曾经剪下来的大辫子,用来做了一顶好看的假发,戴在头上大大方方地出门。
甚至她还打趣说,小时候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会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头,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她种菜时,已年近六十了。
但她白天在看管菜园时,会忙里偷闲,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当时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这段时期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就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杨绛完成了八卷本《堂吉诃德》的翻译。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真正能打垮一个人的,往往不是糟糕的经历,而是糟糕的心态。
一味咀嚼生活中的苦和难,只会让你越来越不堪其重。
常怀一颗乐观心,笑对跌宕人生,再难熬的坎,也能找到一丝甜,再难过的关,也能找到一处乐。
境遇背后,藏境界
《论语》里有一段话。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哪一个字,是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就是“恕”。
许多时刻,面对他人的诋毁和伤害,我们常常想还以打击或报复。
但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仅在逆境中能放下恩怨,更能不计前嫌,去拉他人一把,扶他人一步。
杨绛曾经有一位同事叫冀元璋。
那时,他在农村,有一个躺在病榻的父亲,还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妻子,每月全靠他的工资过活,他倒下后,家中生活难以为继。
杨绛知道后,不仅没有幸灾乐祸,反而选择了原谅,甚至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每月往他家里寄,帮助他度过难关。
因为她始终愿意相信,冀元璋或许并非有意伤害自己,不过是当时形势迫不得已罢了。
同时,她也不愿意将这样的仇恨一直埋在心里,既为难他人,也折磨了自己。
想起复旦大学陈果教授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在自己最失落的时候,最潦倒的时候,最无人能理解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份豁达,一份涵养,一份风度,这才是真正见你修养的真功夫。”
人生海海,在潮起潮落间,难免会与他人结下所谓的仇与怨。
但能及时放下,是一种大气,能摆渡他人,更是一种格局。
曾有一句话说: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坚强,于是乎,在假装坚强中,就真的越来越坚强。”
我们曾以为,人生中有很多迈不过的坎,翻不过的难。
但慢慢地你会发现:
吃过的苦,尝过的痛,终将让你学会承担。
受过的伤,流过的泪,也终将让你变得强大。
1997年,杨绛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
随后不久,丈夫钱钟书也相继去世。
从此以后,她彻底成了一个孤寡老人。
那时,有一位女士去看望她,进门还没说话,看到杨绛孤独一人,禁不住悲从中来,拉着杨绛的手开始痛哭。
88岁的杨绛反过来安慰她:
“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
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
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苦难可以压垮一个人,压不垮一颗强大的心。
此后的18年中,杨绛深居简出,几乎每天待在家里整理丈夫钱钟书的书稿。
后来有记者去采访她,原本以为她会很孤独。
她却幽默地说:
“我现在要做的事很多,那么多的事只有我一个人来做,我现在是‘绝代家人’。
这个‘家’是家庭的‘家’,不是‘绝代佳人’,我没有后代,我不去做就没人能做了。”
或许杨绛心里已经承受了足够多的苦和痛,才会有这般的豁达和洒脱。
只要还活着,她就要再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思想家塞涅卡曾说一句话:
“我们何必为生命的片段而哭泣,我们全部的人生都催人泪下。”
人这一生,有许多无能为力的时刻。
不知何时来的生离,不知何时有的死别,不知何时会降临的未知和意外。
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就是在诸多的痛苦中,逐渐被撑起来的。
杨绛先生曾说: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人生多歧路,唯有多看开。
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在困难和不幸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挫折和痛苦中,绝处逢生,修炼自身。
你始终要相信,打不倒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