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鱼之新加坡幼师长成记 精进之路 就事论事

从4月25日第一门《特殊儿童的辅导》正式开课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

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于我而言,收获却是满满的,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语言略显苍白,还是用数据呈现更加直观和形象。截至码稿为止,我已经先后完成了两门课的学习和考试,分别是:《特殊儿童的辅导》和《学前儿童创意音乐舞蹈教学》。《幼儿的发展与学习(3-6岁)》正在火热学习中。虽然这个阶段性的“小战果”如萤火之光一般微弱,但对于我本人来说,意义却是不一样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我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当然,我在这里完全没有“卖惨和自怜”的想法,生活不易,每个人在向死而生的这条道路上都会面对不同的人生课题,无论是成功、失败、喜乐亦或是苦难,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可比性。

过美自己的生活,走稳自己脚下的路,比啥都重要。

只要记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给自己加个油鼓个劲儿就好。

扯得有点儿远,有些离题,还是言归正传。

接下来,我将用几个“关键词”来盘点一下这一个月来的收获和成长。

就事论事

开课时的喜悦和对周围一切人、事、物的好奇,竟让我忽略了现实生活的“骨感美”,天真地以为只要把自己学习的“一亩三分地儿”打理好,一年半后顺利拿到文凭,同学之间只要保持彼此尊重一切安好即可。事后证明,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第一门《特殊儿童的辅导》,个人作业和小组呈现各占考试总分数的50%。本来以为,一切都妥妥的,自己平时在班上的表现和人设也是“人畜无害”,但怎料,在和小组成员共同准备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我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小组共有6个人,3个来自马来西亚(华人),3个来自中国(包括我)。其中,2名马来西亚的组员为18岁的国际生,一个走读,一个借住在新加坡的亲戚家,另外一个是新移民(称她为C君),以前在马来西亚是政府公务员,在小学当过数学老师,育有两子。再来说说咱们的中国同胞,这两位组员相当有缘分,不仅来自同一个福建省,而且人生经历也惊人相似,20岁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来新加坡工作和打拼,在同一个电子厂做过电子操作员,只因当时他们的公司太大,员工太多,奈何今日两人才“因学结缘”在此相认。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补充一下,这两位“失散多年的姐妹”,经过10多年奋斗和努力,现都已在新加坡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了。

在准备小组作业的时候我和同组员之间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分歧和摩擦,其实,这些矛盾主要源于我和C君对同一件事情持有不同看法而产生的。回头想想,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装载着不同的思维模型和操作系统,怎能要求别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行事呢?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千变万化的事情,与生命相比,一切的矛盾或冲突都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无需“执着”和“纠结”。但彼时的我,还是囿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不能自拔。

一句话,一念之间,一个人开始顿悟,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很长时间。正当我因为和C君的事情在“打”和“逃”之间左右徘徊不知所措的时候,一期我原本已经看过至少两遍的《罗辑思维之成大事者不纠结》里的一句话不经意地“点拨了我”。其实这句话很简单,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只有四个字—“就事论事”。罗胖用曾国藩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将这四字箴言娓娓道来。里面的例子我就不详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左转YouTube 输入“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来观看。现在想想,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痛苦,都好像和我们欠缺的一种能力有关,“就事论事”。正因为我和C君在针对小组作业交流过程中没能做到“就事论事”,才使得我深陷“自我怀疑”和“纠缠不清”的泥潭中。在C君看来,不能参加早会就是态度不端正不负责的表现,而对我来说,只要按时按质地完成自己应尽的本分和责任,至于是否一定要参加早会,得视每个人的家庭情况而定。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和人之间注定就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想法还是看问题的角度,都各有特色。

事实证明,“就事论事”不仅是解决一切复杂人际关系(家庭、同事、朋友等)的最好方法,而且也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快乐的无二良方。当我无条件地面对和接纳我与C君之间存在的各自差异(如:思维/表达方式、看问题角度、语言/行事风格等),不再去纠缠“C君为什么不”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与其花时间和对方争辩试图来证明“我对你错,我高你低”,不如反其道行之,先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断、舍、离”,再把精力聚焦在“解决彼此关切和问题”上来。一味地强调“立场、感受和意见”,只会让问题进一步升级和恶化,从而导致利益各方偏离已有轨道。寻找共同的“目标、方法和行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时间是最好的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C君已经配合地相当默契,两门功课的小组作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顺利通过。虽然,我和C君现在偶尔也会因为小组作业持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但,我只坚持“就事论事”,不对她的说话态度或情绪做反应,集中注意力定义问题、解决问题、在大方向上求同存异尽量协调。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惧怕无常,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一个公开秘密。

花大笔银子给自己或家人购买保健品、保险、理财产品、学区房或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线上线下学习课程,可能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给自己吃下一颗强效“定心丸”。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焦虑,健康焦虑也好,知识焦虑也罢,可能都是因为惧怕无常而产生的。

我也不例外。

只不过我的焦虑源于一个身体检查结果。感恩,一切正常。

回头想想那段等待结果的日子,虽然表面上每天正常说说笑笑、风轻云淡、带娃做饭上课,但,我知道彼时我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再次感谢《罗辑思维之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期节目,同时也要感谢我的亦师亦友lg。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如一剂强心针陪我走过了那段煎熬的等待时光。虽然,当时我坚信自己肯定没有问题,但不知怎的,自从做了妈妈以后,内心就变得异常脆弱、胆小和怕死。好吧,我承认!

“过往不恋、未来不迎”,让我懂得无论我怎样担心和焦虑那个检查结果,都无济于事。 纵使我每天凄凄惨惨戚戚,检查已完成结果尚未出,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和未来都不在我的掌控范围内,除了等待别无他法。当然,等待也可以分成好多类型,焦灼不安的等待、乐观向上的等待、空无一切的等待……

原来,我们唯一真正可以把握的只有生活的当下。“当下不杂”,再次将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和正在学习幼师的这件事情上来。每天开开心心、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爱自己的家人,好好上课学习,全情投入地做家务带娃过日子,就是我应该有的模样。

时间是最好的朋友。

健康和家人,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理所应当地“拿来主义”,还是且行且珍惜地保护它?

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的手里。

最后,用我曾在《樊登读书会》听到的一个关于禅修的故事作为此篇结语,望共勉。

语出《禅宗公案》。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黑鱼之新加坡幼师长成记 精进之路 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