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厨艺不佳,我妈总是对我那些年独自生活的饮食表示怀疑,不晓得整日里做出一些什么黑暗料理来喂饱自己。可能是因为我从小不挑食的原因,饮食方面,要求并不高。或许是平日里看多了烘焙食物的节目和视频,一时间不由得想小试牛刀一番。
经历过几次“惨不忍睹”的失败,渐渐地,烤箱里出来的食物竟也有了看似不错的“卖相”。于是,已经很少光顾面包店,早餐变成自己烤制的面包和枣糕,尽管味道上不能与面包店里的相媲美,但没有任何添加剂,自行添加了五谷杂粮粉和各式坚果,既健康又营养。
寒冬里早起是件困难的事儿,可是一想到早餐是前一天晚上亲自烤好的蛋糕,便觉得有种心满意足的小动力。宫崎骏说,“美食,是生命中最好的慰藉”。至于原因,我想不只是因为胃是距离心脏最近的器官,也是因为通过食物能够获得的温暖和满足,是最容易也是最直接能够实现的方式。
不必是多么昂贵的食物,冬日里一碗香味四溢的手擀面,几块烤地瓜,从心里到身体都是热腾腾的。夏日里一小盘蔬菜水果沙拉,几块爽脆甘甜的西瓜,燥热和烦恼可被瞬间一扫而光。
韩剧《请回答1988》里,宝拉要离开家前往考试院准备司法考试,爸爸没有去送行,而是偷偷跑去宝拉开车的必经之路的附近,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爸爸此时却变得沉默寡言,唯一的嘱咐就是出门在外,一定要吃点好的,并把自己偷着攒下的一点零私房钱硬是塞到宝拉的手里,而生性强势而又任性的宝拉,在车里泪流满面....
无论是电影、书籍还是现实生活中,为人父母内敛沉默的爱意,多半是借由食物来表达,一个个微小的举动和细节都可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泪奔。
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美轮美奂的现代文明,食物对于人的意义所在已经远远超出可以果脯的作用,然而却依然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爱和情感最普遍最具温暖的凭借。
无论是自我的满足还是他人的给予,无论是简单可口还是精心准备的美食,其实其中蕴含都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对于我们而言,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因为它是在历经过或是正面对令人深感繁琐杂乱的事宜,即便是down到谷底,依然能衍生出的一线不放弃的念头。也是历经失望、退缩、瓶颈、冷静和理智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之后依然支持拥趸不安分的内心走下去的动力。
美食、绘画、音乐、电影、健身...任何健康有益身心的食物都是一种寄托。
“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画画”,这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他自己痴迷绘画的解释。从这句话中,可见他对于艺术的痴迷和破釜沉舟的追逐。
尽管也曾经一度饱受疾病和贫穷的折磨,斯特里克兰德享受并无悔自己的选择,而他最终在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被世人所瞩目。这是希望的力量所在,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并赋予它坚持和努力,直至抵达实现目标的终点。
普通的人或许没有世界级的大师在某些才能方面的造诣,甚至也不会有命途多舛的传奇一生,可是,过好日常琐碎生活的压力并不比挑战某项高难度的技艺要轻松许多。像是一场持久的战役,每个人都应不断汲取力量以此来抵御来自外界的磨练和自我的内耗。
台湾作家林清玄为朋友题字的时候曾说,我们的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绝大部分,以此活着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想要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到了。
常想一二成的好事,常寻求一些些有益身心的寄托和习惯,就好比在凛冽的寒冬里拥簇一小堆炭火,在干涸的沙漠里淌过一条甘泉,随时保持有能够唤醒自己的本能,相信爱和希望的存在,不沉沦,不萎靡,不退缩,不懦弱,勇敢有力量。
仓央嘉措的诗有这样一段话,“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这世间无法把握的事又岂止感情的事,大到时间和命运,小到明日的天气和遇见的人,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