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cf1b9d16fdfaaf51749d4b5e865494eef11f7ad1.jpg

“ 他记得他跟弟妹们说:“那里——,有大烟囱的那里是基隆——,还有更远更远的地方就是台北——,以后,长大以后我们要到那里赚钱——,然后拿钱回来给爸爸妈妈,这样我们就不会没钱买菜了……” 他记得这样说着的自己忽然忍不住流下眼泪来。”——《这些人那些事》

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读到这儿,我也忍不住心一酸落下泪来,想起小时候和姐姐晚上坐在门口,等爸妈放工回来的日子。

拿到这本书纯属意外,双十一买书为了凑整,看价格不贵就加了这本。书一收到,我随手抽了本最薄的翻看——也就是这本。打开一个下午就过去了,虽多次泪目,但基本一气呵成读完,抬头时,外面天已经擦黑,耳边传来楼下小孩子嬉闹的声音,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我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作者“吴念真”三个字,很惭愧只觉得好像听过又不太熟悉。拿起旁边随手扔掉的腰封一看,上面列举了《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搭错车》、《海滩的一天》等他参与编剧的电影佳作,这些我多多少少看过听过的一些台湾电影,才终于把作者给对号入座了。他曾五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意大利都灵影展最佳影片奖。腰封的推荐语写道“这是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为你说他的故事、台湾的故事”。对于刚刚看完整本书,还未能从故事和情绪中抽离的我而言,深表认同。

吴念真出身于台南矿工家庭,初中毕业后因经济原因辍学,之后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学历。大概跟出身经历有关,他的小说和故事多围绕社会中下层人物展开,这本书也同样如此。《这些人、那些事》区区两百页,字数不多,但用吴念真的话讲,交织成这些文字的几乎都是往事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他最亲的家人,过去矿区里的伙伴和邻居,服兵役时期的兄弟,以及发生在台北和朋友身上的一些过往。这些故事汇集在一起,时间跨度很长,贯穿了从他儿时、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的全部时期。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大略的勾勒出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甚至台湾一个时代的部分缩影。

他的文字有一种朴素淡然的质感,平铺直叙,不渲染、不评价,轻描淡写地便把这些往事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是电影人,却没有在故事中刻意去营造好莱坞式的冲突紧张气氛,反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传统文人内敛含蓄的感觉。经过时间过滤的记忆,借由吴念真的笔端娓娓道来,好像老友远远坐在对面,在烟雾缭绕中平静地述说过去,又仿佛穿过层层云雾,站在沾满水汽的玻璃窗前看到回忆中的人和事渐渐清晰,好似他们就在那里,从来不曾远离。

在儿子结婚的日子,她穿上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四方神佛一百下到最后几乎站不起来,她站在简单的舞台上以颤抖的声音唱着一首老歌。这是他命运多坎的母亲的故事《母难月》。

从小被相命的讲“给哥哥拎皮包”的弟弟,跟他一样初中毕业后到台北打工,却诸事不顺,后来又不幸染上赌博的恶习,两兄弟渐行渐远,终于弟弟在绝望中开车到儿时眺望台北的山上自杀,只留下几十字的遗书,这是他弟弟的故事《遗书》。

年少时被哥哥送去做“查某”(妓女),后来带着两个“父不详”的孩子嫁给了阿将,幸福刚刚开始,两年后丈夫却意外离世,她成了寡妇,在生活的重压下只好默默地重操旧业,这是矿区村民阿英的故事《秘密》。

跑片小弟因为害怕老板的威胁,带着录影带连夜跑回老家海边,在早晨明媚的阳光里,扯着长长的影片,边跑边和一群孩子对着阳光看影片里的世界,这是到台北打工的少年阿光的故事《跑片》。

还有爱上妓女的阿哲的故事,勇敢美丽的阿圆的故事,还有矿难后失去父亲瞬间变老的阿旺,每隔几个月就去银行看看存款的可爱阿嬷,还有拥有两个丈夫的美满……,这些故事,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和感动与温暖,曾经的怨恨、屈辱和不满似乎都烟消云散。

作为电影编剧,吴念真深谙场景与镜头的调度和对比,运用到故事写作上,也颇为熟练。以《告别》这篇为例,经由搬离矿区这件事情,短短一千五百字左右便把父亲的一生勾勒出来。从第一天独自被迫来到这个矿山里的小村,到三十年后随着矿区萧条而无奈举家离开;从当年人生鼎沸的村落到如今人去楼空的废墟,从年少刚来时的豪言壮语“买田买房、娶妻生子”到最后的自言自语“几十年人生……一转头,什么都没有”,两种场景来来回回交织在一起,这种时空和场景的对比让人无限感慨唏嘘。

吴念真或用寥寥几笔带过数十年的时光,或用百来字准确传达一个画面。“在蓝天碧海为背景的沙滩上,我看到孩子们一直兴奋的叫着,你看到什么?我看到飞机……我看到里面有飞机……”,“忙着收尸的现场分明人马奔窜,但却一片死寂,耳边只听到木麻黄在冷风里颤抖的声音……”这些画面生动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引领我们的思绪跟随他的笔尖跳跃,时而快乐,时而悲伤。

与此同时,他对感情的拿捏,总能保持着冷静克制,不过分渲染,不刻意强化。《遗书》也好,《年糕》也罢,读下来,虽然每每泪湿眼眸,但不至于号啕失态。大概因为作者真实地经历过,懂得真正的悲痛是深埋于心底的,需要轻轻地诉说,真切的感动是溢出心门的,需要细细地品味。正如《麦克阿瑟回忆录》里的那句话:“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些人、那些事》里面的人物普普通通,在他们身上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我们虽在彼岸,但经由作者的述说,却仿佛置身其中,带着熟悉又陌生的情绪,感受这些小人物的辛苦与欢乐、悲伤与无奈。这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拼凑在一起,便构成了台湾一个时代的缩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人,那些事》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