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彼岸晓吾_5c83老师《内蒙古豪放的酒文化撂倒各路英雄豪杰》,谈谈酒文化

在中国,无论男女,人与人交流的最便利的工具,除了语言外,大约就是酒了。特别在北方,如果大家在一起聚会用餐时如果不喝上几杯,这顿饭好像就没怎么吃,如果你要谈事情的话,酒桌上办不了的事情,估计你酒桌下面也不好办。

相比于南方,北方的酒文化比较普及而且历史悠久。尤其以东北人、内蒙人和山东人,这三个地方算是比较能喝的,而且酒桌上的讲究也多。真正会喝酒的,和硬充好汉强要喝酒的,是不一样的。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原话不记得了,大体的意思是,在酒桌上,最怕三种人,别人喝酒他吃菜的;口袋里面带药丸儿的;头上扎小辫儿的。

头一种人,大家都在喝酒的时候,他不怎么喝酒,只是埋头吃菜。等到一轮下来,大家都有了些酒意的时候,他开始发挥了。这类人很厉害的。他们一般深藏不漏。文章里面的刘星,刘总,大体上就是这一类人。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都知道,空腹喝酒和吃了多半饱的时候喝酒,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而且酒后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空腹饮酒不但易醉,醉了后还很难受。而先吃东西再饮酒,与之相反。因此有一句顺口溜,是老婆关心在外面应酬饮酒的丈夫的: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

其实这个虽然厉害,但总归让人觉得有投机取巧的嫌疑,算不得上乘的武功。喝酒带药丸儿的,迷惑性就很大了。一群人刚上场,服务员姑娘刚要斟酒,药丸儿从口袋里拿出来了,说我正在吃药,医生建议不要喝酒。看到他们手里的白色小圆球,你还真信了。酒过三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家伙好像实在不禁劝,要“舍命陪君子” 了,“看到气氛这么融洽,不喝点儿真是对不住大家。” 结果几圈下来,基本上还能稳稳当当坐到椅子上的,就剩不了几个人了。

酒桌上面,要说最上乘的武功,还得说是最后一类人,就是头上扎小辫儿的。我们平常的印象,一般女士是不饮酒的,但是,一旦在酒桌上遇见了能喝酒的女士,一般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而且据我多年观察的经验,真正能喝酒的女士,不但能喝,而且酒风良好,你可能经常看见酒后撒疯的男的,但很少能见到喝醉了后撒酒疯的女的!

2010年我去烟台,一个大学的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与我接风。其中有一位女孩儿,时年20岁左右,瘦瘦小小的,是一位东北的小姑娘。大家说了会儿话,还没怎么喝呢,这姑娘和别人斗气,拿起啤酒,自己开封,仰起头,嘴对嘴连吹了5瓶啤酒。而且还有讲究,中间不许换气。问问你们有几个能做到?这姑娘喝完啤酒,脸不红,耳不热,照常和我们说话聊天,照常给我们倒酒,一直陪着我们继续喝酒吃饭,直到散场结束。

我见过的女士里面能喝的,这位小姑娘还不算厉害的。2003年我因为工作关系,参加了一个镇政府组织的接待酒局。上面来检查的一行三人,其中有一位女士,是带队的领导。那时候还没有禁酒令,席间喝酒也没有什么过多的约束。镇里面男男女女有七八个陪酒的,我算是外人,没怎么喝,其实我也不怎么能喝。就是陪着说说话,给领导倒倒酒,活跃一下气氛。

酒宴一开始就直接冲到了高潮。大家都没怎么吃菜,上来就是斗酒。这位女领导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三圈下肚,干了半斤,然后就是轮着敬酒。女领导来者不拒,一两多的白色瓷杯子 一口喝干,但要求敬酒的也得干了。几轮下来,镇上的那几位都撑不住,跑出去了。换了几个人继续来,又被干趴下。52度的白酒,这位女领导一个人喝干了两瓶。

临了,女领导对着酒桌上几个 半梦半醒摇摇欲仙的男士说:”人呢?你们镇上没人了吗?“这是我见过的最能喝的人,而且是一位头上扎小辫子的!

酒能成事儿,但很多时候也能误事。相传杜康造酒,禹王品尝后,感觉味道鲜美,与众不同,又有飘飘欲仙之态,心有所感,遂发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后世必有以此亡国者!

但是,好友相聚,多年不见,又不能不喝几杯。不喝酒,怎么能体会出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借助于酒精的刺激和怂恿,怎么能说出来压在心里面的热辣辣的话语!看来,酒本身是无所谓成事与坏事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的把握。

彼岸晓吾老师笔下的酒文化,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出火辣辣的热情和豪爽,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知道晓吾老师也是一位酒国的英雄,碾压须眉的前辈,愿她能一直保持这个战力:智慧与豪爽并存,美貌与酒量常在!

看了彼岸晓吾_5c83老师的《内蒙古豪放的酒文化撂倒各路英雄豪杰》,忽然间心生一念,有机会一定要当面领略一下苍茫大漠,芳草连天的原野风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彼岸晓吾_5c83老师《内蒙古豪放的酒文化撂倒各路英雄豪杰》,谈谈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