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共读 打开生命 走向教育的起兴、启发与对话

——《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阅读心得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阳光管理轮训”是砂子塘小学党总支党建特色项目,是一个由全体行政和部分教师代表组成的 “学习共同体”,每周一上午坐而论道两个小时,进行共读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管理问题答辩、现场评议环节等进行集中学习。我们先后共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的诞生》、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等多本经典书籍。刘铁芳教授的教育哲学书籍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启蒙很有帮助,本期决定从刘教授的相关书籍中选一本进行共读,征求了刘教授的意见,他就推荐了《以教育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这本书。于是本期每周一上午共读这本书成为固定的内容,由一位老师进行主分享,老师们互动交流,通过持续的共读交流,老师们获得了对学生、教师、教学更深入的认知,为教育心灵的敞开打开了通道。

沈橙老师在她的阅读心得《做生命力量教育,助孩子“真”成长》这样写道:在这本书的阅读和“阳光轮训”的学习交流中,曾多次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开启我内心的思考……好的教育能让生命个体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呢?首先是有生气的教育,让孩子天性投放;其次是有生长力的教育,让孩子拔节成长;其三是有生命情感的教育,让孩子浸润善美。 每个孩子能整全的成长为人,身心和精神的丰富,能滋养一生。在教育的路途上,做好一言一行,尊重生命个体,让孩子充满生命的力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梁宁佩紫是一位音乐老师,他写道:书中第一章提到的教师生姿态,令我豁然开朗。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自身示范性特别强的职业,孩子会在你的一言一语中捕捉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像书中所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展现其作为教育者的生命姿态,这种姿态将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者的积极生命姿态的召唤。”这就为我们解释了同样是自己设计的一堂课,在不同的班级上就会收获不同的课堂。于是工作中,我时常问自己,是不是呈现出了该有的生命力,该有的生命姿态,是不是通过亲身示范沉浸其中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作为音乐教师,我曾送教过好几个偏远山区的学校,以前我总担心学生在上课前和没见过面,能否跟我互动有效。现在我知道,只要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将自己沉浸课堂之中,打开自己绽放的生命姿态吸引住了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打开,尽管他们从未上过专业的音乐课,但是依然能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音乐活动,甚至常常有超额完成的愉悦感。

曾小梅老师在她的心得《“外启内发”让孩子领悟活着有意义》 中写道:书中说即时性启发始于教学过程中对个体“闲暇”的关注,英语中的(school)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引申出来的,其原意就是闲暇。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之中开启对于事物的关注与思考。如果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以至于无眼去关注教学的世界,思维的启发也就无从谈起。启发是在亲熟的事物与陌生的事物之间不断交融、碰撞和回返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理智思维的提升和理性生命的获得,个体生命中美好的思考和想象也渐次产生;启发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感性生命的尊重,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认同和引导;启发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和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个体恰切的指引。因材而启与因时而启,乃是要提示教师应切实地从个体出发,从个体此时此刻此地的存在境域出发,让个体思维深度地融人当下,让个体生命充分在场,由此让思维的启发成为个体生命整体的、生动敞亮的活动。

邓睿老师感受最深的是教育性教学的生成性,她写道:教育性教学不是给予性的,而是生成性的。就像苏格拉底的反诘式对话教学一样,其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不同的观念或某种确定的结论,其根本目的乃在于引发对方的自我探问,让对方在对自我既有观念进行质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实现既成自我的敞开,也就是唤起个体灵魂之内在对话,激励个体爱智慧,促进个体的精神不断生长。那么,在课堂上,我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教学关系中的学生。知识在变,关系在变,内心的对话时刻在变,通过教学关系,我与孩子们分享“好的东西”“好的事情”,记载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苏亚老师说认为这本书启发和激励了她的生命。她说,如果把对本书的阅读当作一种生命的学习来看,书中许多常识性的观点以及日常事例的解读总能以另一种不一样的理解和方式进入我的思考,让我对我以前的认识有所更新。这也许就是我的生命在当下氛围中的提升——因阅读、学习和反思而带来的生命体验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成全。这就是本书给当下的我带来的启发,或许会一直持续,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关于生命、关于如何打开个体自我生命的。

……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刘教授说这本哲学书籍老师们读起来会有点儿挑战,但是一路共读、一路分享,带着整全的心灵投入其中,一段一段阅读,一章一章梳理问题、理解观点,当突破了这种挑战,阅读就给我们带来了“酣畅淋漓”之感,我们在交流中获得多元的认知,实现了思维的聚焦,逐渐有了理念的共识。那些经典的句段、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常常感觉忽然被一束光照耀,被一种声音唤醒,这种奇妙的洞见成为我们反复阅读、一读再读的动力源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享受共读 打开生命 走向教育的起兴、启发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