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书分享第三天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珍藏版)

罗西·马奇-史密斯

第3章 其中一个“我”:次人格的防御机制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数个“我”,日升月落,时光流逝,其中一个“我”却被困在了原地,被“仁慈的暴君”捆住手脚,任由灵魂独自在无意识的荒原上逡巡流浪……

>> 顺从是受虐型人格结构的主要倾向……如果他在外显行为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他的内在就是相反的。从更深的感性层面看,他有强烈的怨恨、消极、敌对和优越感。然而,这些感情被严重地阻断了,因为他害怕自己可能会发生暴力行为。他通过强有力的方式对抗恐惧的爆发。厚重、有力的肌肉限制了任何直接的声明,只允许哀号或抱怨。

>> 恭顺和令人愉悦的态度是受虐型行为的特点。在意识水平上,这种态度被认为是试图讨好;然而在无意识层面上则被憎恶、消极和敌意否定。

>> 如何避免俄狄浦斯情结?简单地说,在一个情感和功能都正常的家庭中,小男孩会从他内疚和矛盾的冲突心理中获救,当他看到父亲坚定地关上身后卧室大门时,说明(在他与母亲爱的互动中)他只能独自呐喊。

消极遗产

>> 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亲密言行时,不论是关系本身还是卧室门后不为人所知的一切,男孩都会在无意识地知道这些,俄狄浦斯阶段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能量直至得到承认。随后,当男孩长大并忘记早期的驱力时,这个阶段会成为隐秘的力量。

并非井然有序

>> 生活不是爱情之水供给的,而是源于意志的力量,要求完美、永恒的完美(frozen perfection)的意志。

打破信任

>> 心理分析师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第一阶段(从出生至一周岁)是人生中最基础的阶段,孩子学会了信任或不信任。因为那时的小孩是完全依赖的,信任的发展基于照顾者能够提供温暖、可靠的食物和喜爱来源的可靠程度。相反,若父母情感上缺席,提供的照顾不一致,则会导致婴儿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会认为世界是不安全、不可知,甚至是危险

>> 我们的工作是引领她回顾感到无力的时候,回到初期,再次到达内心世界最不愿意触碰的地方。这意味着当她体验到原始的抛弃、分离或恐惧的感觉时,那种折磨又再次痛苦地回响,我们会有数小时默默地体验那种悲伤,仔细倾听她的梦境诉说的信息。然后进入她对父亲背叛的哀悼中。但是,正如她的治疗结语所说,她已经准备好理解和宽恕了,并意识到父亲也在美丽的小女儿那里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伴侣。遗憾的是,Laura的故事不是唯一——有无数父亲的小公主存在,她们是情感缺失和源自遗传的忽略的受害者。

仁慈的暴君

>> 恐惧、自我价值感低落、自信不足、无安全感都会导致控制的需求出现:当然,其中的理由便是,如果我们能有所掌控,我们在未来遭遇羞辱或丧失的机会就会更少。

基本构成

>> 有人认为前面提到的次人格只在某些特定类型或群体的人中存在。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心理构成中,我们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这样的次人格,它们存在的力量往往依赖基因、环境、家庭信念体系以及(最重要的)我们早期对消极经验的回应。因此,在我们的无意识塑造当前不同人格的方式中,恐惧是一种基础成分。

被迫酗酒

>> 来访者通常会抗拒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被养育的过程导致了如此灾难性的影响,而且关于这些他们是处于否认状态的。因此,我们务必注意确保他们在叙述过去时没有感到不忠于父母,并因而阻挡了痊愈的道路。在治疗中帮助他们确信没有谁是需要被指责的,这往往会推动治愈的进程。我们都是严重或轻微的受害人。多数家长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毫无疑问,他们是上几代人无意识中设计出的早期防御方式的受害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书分享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