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一年,我的纯收入高达两块钱

正文共计3249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我注册了第一个公众号【馨语温言】,到现在,总共推送过一百多条图文消息。

/如果你看到的是原创五十篇,原因是因为一些文章我忘记打原创标识了/

开始的时候看着别人各色各样的经验贴诸如『公众号写文月入上万』也曾想入非非,作为一度想实现经济独立的我,觉得自己靠这条路也要走上发财致富的道路了。

/现实残酷,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成功是偶然的、不可复制的,永远没有适宜大众的成功经验。、

我说某些媒体鼓吹小白靠写文两周实现经济独立是戳着年轻人的焦虑做骗局出门应该不会被打吧。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做公众号这一年,如果从粉丝数,阅读量,收益方面来看,我不是个够格的运营者,阅读量很少突破一百,流量主总资产截止目前22块大洋,自己还花20送了读者一本书。

这一年我靠运营公众号挣钱,利润高达两块。

承认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创造不了大V传唱的神话,但也实实在在嗅见了自己的成长: 「 涉足自媒体,接触写作」。

曾经幻想过暴富的小白也在这一年里学会了脚踏实地、学会了探索真正的价值,「那种粉丝数和几块大洋暂且衡量不了的价值」

通过写文章,我常常需要更多的输入来保证自己的灵感,这一年我的阅读量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增多,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思维逻辑也在笔下越捋越顺。

/有时候也思维不清说瞎话,因为写作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公众号日更对我来说不太实际(时间有限),选择是因为我现在「决定专注内容,好好做质量」。

公众号排版对我来说耗时耗力,而在,我可以只关心写作,把精力都放在内容输出上。

在,我坚持日更,有的朋友说文章短,其实我觉得好文不在字数,100字就可以说清的道理没必要罗里吧嗦一千字。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窥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不骄不躁,坚持一件对的事,这样挺好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培养好习惯

2019.8.16  来源【温柔的言】

首先,我有必要说明一下自己现在的写作层次和目标——与文学无关、把自己的想法和逻辑表达清楚是我现阶段的target。

——拥有好习惯可以有多赚?

这意味着你不必动用宝贵的意志力、不用调动你的「额前皮质」,单单吩咐忠诚而又勤劳的「基底神经」便可以完成平日里让别人望而生畏、再三拖延的任务。

(详细了解其中原理建议参考两本书《自控力》《微习惯》)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消耗的速度快的惊人,所以常常当你感到对一件事情坚持失败的时候对自我的苛责和内疚是没用的(事实上反而会让事情更糟糕),因为这是人脑的「生理学事实」。

长久以来,我们或许都认为意志力是一件很玄乎的东西,其实不然,自控力的规律有迹可循,并可以像肌肉一样的到强化训练。

意志力和习惯                  

2019.8.17 来源【温柔的言】

今天是我在豆瓣培养写作习惯的第二天,我第一个面临的阻塞性问题是——我今天写什么?怎样写才能让我体验感良好坚定地把自己的习惯执行下去。

无疑,思考是一件好事,但艰难的抉择往往是消耗意志力的原罪。

最坏的结果就是,为了这两个问题我将绞尽脑汁迟迟不肯行动,最后将原本的完美计划扼杀在萌芽状态。

思考自己生活中,我们放弃一个习惯养成计划的原因有哪些?

以写书法为例,这就意味着你要事先收拾好桌面、铺开毛毡、挑选毛笔、调好墨汁、剪裁宣纸、确定写的内容、然后开始写字,写完之后,涮洗干净毛笔、收拾桌面、清扫战场。

所以还没开始写之前,很多人像我一样就生怯了——这个准备和收尾过程真的不可以说不麻烦。

然相比之下,要养成写硬笔的习惯,就容易了许多。没有特殊的场合要求,随时随地,一支笔一张纸足以。

养成一个习惯,难度系数是各异的,市面上21天就能养成习惯的说法更是缪谈。

不要把意志力和习惯混为一谈,意志力宝贵,花在刀刃上。

十年和拖延症的物理学乱解

2019.8.18 来源【温柔的言】

分享两个很棒的观点:

一."当我准备学习一个东西,我就做好了坚持十年的打算。”  

                                                        —— 来自B站的一位up主。

好习惯不在大小,贵在坚持。

相比起长远的利益,我们的大脑往往只关心到眼前,这是由我们大脑的「多巴和胺奖励系统」决定的生理机制。

一个许诺十年的人,我们很难不去佩服他积沙成城的智慧和远见。

二.用动力学中的初速度和惯性解释拖延症和执行力

开启一项新的行动的最大的两个阻力:行动前阻力(对应初速度)和行动中阻力(对应惯性)。

/学霸听我解释喔,物理我学过,这里的比喻不是十分恰当,但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来解释这个观点/

好习惯的养成可以理解成无限逼近的「微分思想」,对应到这里,要彻底消除阻碍行动的这两个因素并非易事(但不是不可以),明智的做法就是逐渐减少阻力,最终接近进而超越理想目标。

当然提前我们也要想一想自己的阻力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这就涉及到人的「自我意识」。又是一个新的「认知话题」,我将会在后面的更新中提到。

自我意识  

2019.8.20 来源【温柔的言】

接着昨天的话题,「自我意识」的强弱是判定一个人自控与否的分水岭。

区分一个目标明确的有志之士和一个浑浑噩噩的市井之徒,光看他对自身的认识程度便可一目了然。

自我意识体现在生活中:

当你在做一项重要决定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要冷静抉择、而不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

当你面对难以抵挡的诱惑时,你是否有意识克服本我、坚持初心、着眼长远;

当你虚度光阴、得过且过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摆脱现状、奋力崛起?

通常,我们的大脑喜欢跟着情感走捷径,而放弃精确的思考权衡利弊,往往在落错子之后又懊悔不已。

情感是人的特有熟悉,是我们对事物最直接感触的产物,但他实际上并不具备客观性,并不能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却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

坚持日更,你怕了吗

2019.8.21 来源【温柔的言】

已经是计划的第5天了,良好的持续让我欣慰的同时竟然也伴随着些恐惧。

是那种怕占用时间而却没有实质性价值的恐惧;

是那种担心开学之后能否抽出时间实行这一计划的恐惧;

实质上是那种对无法预料未来和自己缺乏掌控力。

大脑喜欢一成不变的行为,而我现在做的事情正在“威胁”他一成不变的特性。

大脑喜欢舒适区,但我们却不能不进步。

碎片化阅读浅谈  

2019.8.22 来源【温柔的言】

作为一名学生,在校除了专业课学习,真正用来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我也常常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获取一些信息(暂且不说是知识),且习以为常,并打心里面觉得这也是一种提升和学习。

真正意识到这是一种「碎片化阅读」是这几天。

「零碎的时间」,譬如课间、饭前、饭后、写作业偷懒的间隙;

这些时间利用起来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财富,能利用是基本,怎么用是关键;

——

「零碎的信息」,诸如刷朋友圈、微博、知乎、等等。

这些零散而又短暂的信息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冲击力是强烈而又迅速的,而然带给我们大脑的却是一个个零散的点、没有来源也没有归依。

这是为什么这些碎片化的读物只能称作信息而不能称为知识,因为他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叫联系。

碎片化读物为了适应读者碎片化时间特征,往往内容短小精悍,就如同一篇议论文,为了节省时间和视觉空间省去了大量论证过程,只留下了结论部分。

读者接收到零散的结论于是也跟着省去了思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造成的结果:

1.容易遗忘:碎片化的信息由于缺少系统加工,往往只是大脑的过客;你当时觉得醍醐灌顶的结论可能真正到了适宜的场合并不会从你的大脑中冒出来,用不到所以慢慢地就如同不存在。

2.认识片面:每一种观点都不会去深究,人云亦云。“说的对”    “噢,这种说法也对”,缺乏自己的观点,摇摆不定。

以上就是我这一周来在整理的一些内容。每日更新会第一时间推送在个人号【温柔的言】,也会在每周汇总发送至微信公众号【馨语温言】,豆瓣、知乎【温柔的言】。

江湖见   下期见!!!

- End -

作者| 温言     编辑| 温言

微信:wxidtougaodouguoo    邮箱:[email protected]

写作联谊QQ群:942183978

历史推荐

我和我妈,二十年的战争

李开复:怯场的人如何克服演讲焦虑症?

亲爱的,让我知道你“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公众号一年,我的纯收入高达两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