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远山”抑或“近山”?

“父爱如山”这个比喻,其实我是赞同的,关键是:父亲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山”这个意向,实在令人遐想,而这些遐想,又无不一一对应着现实中父亲的种种形象。

1、“远山”抑或“近山”?

我的女儿豆豆,正在学步的时候,有一次她大突发奇想,想爬到沙发上面撒欢,但是沙发对当时的她而言还太高,而当时我正盘腿坐在沙发前的地板上喝着饮料看着电视,豆豆于是摇摇晃晃地走到我面前,还笑呵呵地看着我......我当然也对她回以笑容,但就在我们这毫无违和感的温馨瞬间,她竟然一脚踩在我的大腿上,再用手勾着我脖子,然后再一脚蹬在我的肚子上,接着再吭哧吭哧地连蹬几脚,最终踩着我的身体,抓着我的头发,把自己蹬上了沙发上去之后,她很有成就感的咯咯咯大笑起来,然后手扶沙发靠背又跳又笑起来。

虽然豆豆当时只有二十来斤,但是二十多斤的重量集中在她的小胖腿上,并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一起挤压我盘腿而坐的大腿上那感觉,还是有点酸爽的,于是我下意识地大声喊起来:豆豆,你是在爬山还是在干什么?

我没有阻止她爬我身上,而且她上去前最后一下还把屁股顶到我头上,把我眼镜给顶下来了,我也没有办法——谁叫你想爬沙发, 而作为你爸爸的我,又恰好靠在沙发下成了你的难能可贵的肉梯呢?

大概十分钟以后,在沙发上撒欢玩腻的豆豆,又决定顺着我这个肉梯,再爬了下来,下来之后又觉得地上不好玩,于是又决定沿着我这个肉梯上去沙发玩,她这样反复了几遍,因为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觉得是我们父女之间非凡的体验,因此我也就没有任何不快,相反还一直欢笑配合。

我看着在玩腻我这个肉梯以后,选择在离我不远处堆积木的豆豆,心中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人们都说父爱如山,我以前把这句话理解为形容“父亲的持重和威严高不可攀且不可太容易接近”,直到那天我对这句话有了全新的理解:父亲是山,但并非可望不可及的远山,他应该是一座互动性很强,允许孩子们攀爬,且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在场的“近山”。

实际上孩子需要通过攀爬和探索父亲这座山来学会很多东西。各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运动能力、认知学习能力、和母亲之间适当的界限感、对规则的认同感都和父亲在孩子成长早年的持续在互动相关。

所以父亲是山,我并不反对这个隐喻,但我认为这山,它并不能被刻板地定义为沉默、持重、威严、不可接近,不善交流,且只能用行动来表达爱,这样的父爱太刻板,这样的山太荒芜;完全可以用诙谐、搞笑、近距离多互动,成为孩子心目中葱葱郁郁的山。

2、父爱如山

有时候我在想做好父亲还真难,孩子小的时候你要作为一座近山在孩子身边供孩子们攀爬,放下身段与他们互动,允许自己作为一个被孩子视为英雄的理想化客体与孩子融合。

到了青春期以后,你要作为一座远山逐渐退场,放手让已经在你这座山上练就了各种技能的孩子们去远行、去探索,无论前方是一马平川、江河湖海还是高山,偶尔孩子们会回到你的身边,爬到你这座山上,回到曾经你为他们铺设的小径上,汲取力量,然后他们或许会再次离开……

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也变成了山,和你隔着远远的距离,彼此尊敬地凝望,这样的故事太美,美到成为每个人的向往。

大多数的父亲,在孩子稚嫩的时候不在场,却在孩子克服了父亲不在场的失落和艰难险阻,进入青春期,有了自己认同的男性偶像以后,父亲们才背着沉重的行囊回到孩子的世界里,想教他们做人,想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可是孩子已经不再需要,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没有陪伴他们经历过他们最脆弱的那段日子,当然你也没有资格享受他们今日最完整的这个样子,能量守恒也好,天道循环也罢,做父亲实在不易,因为一不小心,你不知道怎么,就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他们的心。


从头到尾我都认为父爱如山——一座可以承载,可以压迫,可以让孩子攀登,也允许孩子远远崇拜的山,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一座山,始终如一在孩子身边支持孩子,遵循孩子的内心,无论孩子是否需要,都一直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爱如山,“远山”抑或“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