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珠宝 | 死亡的时尚艺术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而在西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哀悼传统的方式,过去人们常常选择用一种珠宝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它的名字就是“(Mourning Jewelry)哀悼珠宝”,也有人称其为“丧礼珠宝”。

Mourning Jewelry起源

哀悼珠宝(Mourning Jewelry)顾名思义,是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思念而做成的珠宝,也许在现代人看来,哀悼珠宝可能显得很沉郁。但是当你了解佩戴它们的历史背景,也许可以得到另一个不同的视角,体味它背后让人心碎的深意。

几百年前,没有相机,没有朋友圈;没有自拍,没有vlog。面对亲人友人的离去,他们的哀思需要一个载体去寄托。所以哀悼珠宝诞生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寄托哀思的珠宝首饰,它是一种庄重的艺术、是一种厚重的文化。

Mourning Jewelry 发展

哀悼珠宝的流行要从它的起源——死亡象征珠宝说起,16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各种灾难洗礼,从战争到瘟疫,大量的死亡与痛苦折磨,欧洲人的人均寿命不到45岁。促使佩戴一种死亡象征的珠宝成为流行,用此来警戒佩戴者生命的短暂,要时刻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

17世纪,查理一世被执行死刑,支持他的保皇党及拥护他的人,开始自发制作与佩戴他的哀悼首饰。(如绘有查理一世头像的戒指与胸针等,样式达到上百种。)这促使了哀悼珠宝的普及。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绘于象牙上的细密画在哀悼珠宝中开始流行。将亡者的眼睛传神的绘于象牙上最为流行。哀悼珠宝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在戒指等配饰上,会出现逝者的死亡日期、名字缩写以及垂柳、瓮或天使等形象,珍珠象征着眼泪,黑色与白色的珐琅代表不同程度的悲伤。

当时英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这种象牙作画的流行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这也导致当时每年有50吨的象牙被进口到英国,专为珠宝商所用。

哀悼珠宝的盛世始于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以英国最为流行。维多利亚女王深爱着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1861年亲王逝世后她陷入了长期的抑郁。此后四十多年间,维多利亚女王大部分时间都穿着黑色的绉裙,佩戴着哀悼珠宝。

她命人绘制了阿尔伯特亲王的肖像、纪念章和半身像并制作了其他纪念品,用以缅怀亡夫。民众开始效仿女王的行为,哀悼珠宝风靡欧洲。

嵌有挚爱之人发丝的珠宝,在维多利亚时期非常流行。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相信发丝具有一种神圣特性,因为它能留住人的灵魂。此外发丝不朽不灭,也使其成为永生的象征。正所谓寄情于物,物便有了生命,有了腔调。这是一种超越文化、穿越时空的永恒情感。

随着审美趣味的转变,随身佩戴头发饰物却变成了病态恐怖的行为。所以到了20世纪,佩戴头发饰物的风潮以比它风行还快的速度迅速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头发的来源并不局限于逝者,在19世纪中叶,每年有50吨的头发被进口到英国, 转为珠宝商所用。

海伦.舒麦克博士(Dr. Helen Sheumaker)在《盘绕的爱:古怪的发丝制品》一书中表达,“实际上发丝首饰的重点并不在于死亡,而是在于对某位故人的思念,这是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向外人展示自己追忆某人的深情。”因此,悼念首饰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爱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悲伤的哀悼。

说它是时尚也好文化也好,我们都应该给予它最大的理解与敬意。死亡是冰冷的,但是就像电影《入殓师》中所说的那样:死,也许是一扇门;但死,并不意味着结束,穿过那里,走向下一站,就像一扇门……我们还会相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哀悼珠宝 | 死亡的时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