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日 · 跃上葱茏四百旋

1971年7月1日,庐山山南登山公路通车。

地点:

庐山

类别:

交通运输

1971年7月1日,山南公路通车典礼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1953年8月1日,庐山山北登山公路正式通车,全长24公里,结束庐山没有公路的历史。

1971年7月1日,全长22公里的庐山山南登山公路通车。

资料来源:《九江市志》

注:山北公路和山南公路也被称为北山公路和南山公路。此外,由于上一篇被不少网站咔嚓了,最厉害的豆瓣网竟然将笔者禁言两个月,因此本篇姓名改用尊称“怹(读tān)”,熟悉笔者文章的都明白是什么tan。相当郁闷,实在是找不出文章有什么问题。

本篇接着昨日的《历史上的今天 · 6月30日 · 冷眼向洋看世界》,今天聊聊九江的登山公路。

在之前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5月13日 · 不准骑车能比赛》中,介绍过庐山的交通。在全中国所有著名的山岳型景区中,庐山交通便捷度排行第一,南北两条公路可从山下直抵山上的牯岭镇以及大多数景点。

庐山能建立起便捷的公路交通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庐山有强烈的物资运输需求,从清末的外国别墅区,到国民党的夏都,再到解放后到避暑疗养胜地,这座可同时接纳数万游客居住的名山,有庞大的常住人口(如今户籍人口2万以上),每天都需要向山上输送大批的物资。黄山、华山、泰山等等,可以说挑担子扛些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上去,就能满足多数游客需求。庐山不一样,普通城镇需要什么,庐山就需要什么,仅靠肩扛上山,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Google地形图

其二是基于庐山的地理特性,它不算险峻。庐山的真面目就是只草履虫,东西狭窄,山势陡峭,南北却比较平缓,修筑盘山公路不算困难。

30年代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后,庐山的交通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但在那个时代,全中国也没多少像样的公路,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太多了,怎么也轮不到庐山。抗战结束后,修建登山公路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46年9月,江西省公路局进行庐山登山公路初测选线工作,并作出修建方案,由于内战该计划被搁置。

解放后,庐山成为南方最大的避暑疗养地,大批中央、部委和军队单位在庐山上开设疗养院。为了满足愈发迫切的交通运输需求,1951年,中南局(邓子恢主持工作期间)决定修筑庐山登山公路。当年10月,江西省公路局组织测量,次年提交了设计计划,该计划实际采用的就是1946年民国的修建方案。

山北公路组照(右上为终点,右下为起点换乘中心) 摄影:朱希实,2019年5月

该方案从威家开始,经关帝庙、马尾水、破脑掌、王家坡、小寨、大寨、小天池到达牯岭,全长23.45公里。此外还需要对九江到威家原有的12公里连接线(九威公路)进行修整改善,共36公里。1952年7月,庐山登山公路建设工程处成立。1953年1月8日,九江专署成立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委员会,春节后全面动工。

当年修建这24公里盘山道很不容易。工人们全无施工机械,巨量的土方工程靠手工开挖开炸,石料加工、配料、搅拌也都是手工。九江人民将登山公路的修建当成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仅用不到八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1953年8月1日,山北登山公路通车。

山北公路通车典礼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山北登山公路的建成,使得庐山的接待能力大大增强,牯岭镇迅速扩容,至此,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山上一座城”。没公路怎么能算得上是城市。

1959年7月,第一次庐山会议召开,怹和绝大多数高级领导干部乘车从山北公路上山。

1970年,为了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方便南昌方向的来客,九届二中全会(第三次庐山会议)尚未结束,九江地区就成立庐山山南公路修建指挥部,从庐山、星子、九江、湖口、彭泽、都昌等县调集民工17000余人,于10月3日开始分段施工。1971年7月1日,由牯岭镇到通远的全长22.17公里的庐山山南登山公路通车,跨庐山南北公路贯通线,南昌方向来的游客不用再绕行庐山,缩短了行程34公里。

山北与山南公路合称为“威通线”(威家到通远)。这条公路在1990年和2003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使道路更加安全,如今的公路路面平整、线型优美、绿化良好。山北公路可远眺鄱阳湖长江,山南公路梧桐、古柏、古杉参天,景色极佳。这条被称为“江西旅游第一路”的登山公路,已经成为庐山胜景的一部分。

与山北公路同时修建的牯岭日照峰隧道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接着昨天的故事。怹上山后写了那首《七律·登庐山》,其中的“跃上葱茏四百旋”,说的就是山北公路的弯道很多。关于这一句,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怹坐车上山时,想知道山北公路有多少个弯,就让身边的警卫员数。警卫员担心弯道太多数不清楚,怹就拆开几包烟,让警卫员过一个弯就拿一根烟放到旁边。

到了山上,警卫员清点一堆香烟的数目后汇报:“报告!总共398根香烟!”

怹嘿然一笑:“我还抽了两根,正好400。”

于是,就有了“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

这个故事还有个早期版本,说的是怹亲自点数弯道,用的是火柴杆,过一个弯就向窗外丢一根。显然,亲自数火柴且往窗外丢的形象有点那啥,就进化到警卫员数香烟。

这段生动的故事成为了经典,每次都在导游的唾沫横飞中灌输给游客。故事当然丝毫禁不起推敲,且不用说警卫员正事不干一路上数圈圈,更不用说如何在一辆颠簸摇晃的车上拆开几罐子香烟玩过家家。

山北公路航拍 摄影:朱希实,2019年5月

故事是以老百姓的心态和行为去揣测领导。笔者总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嗜好数数,比如从这里到那里走了多少步、上了多少个台阶等等,有这时间,脑子里就不能考虑一下复变函数求解或者今晚如何泡妞喝酒么?

再说了,将诗歌中的“四百”当成准确数字更是无脑。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冯教授说去年瀑布实测为二千九百九十七尺七寸,因为千年来沧海桑田、水滴石穿,崖顶被水侵蚀了两尺三寸,这么科学的研究你信不信?

怹想知道多少个弯,找人问一句不就行了。某些故事比较理性,说怹上山前就问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有关庐山公路的建设情况,以及多少个弯道,邵式平回答有396个,怹就给取了个整。这故事看上去有点靠谱,其实还是在瞎编:只有上了山北公路,在绕来绕去的盘山道上感觉惊奇后,乘客才有可能想知道弯道的数量。怹第一次乘车上庐山,怎么可能在山下就提这种问题?

笔者所查询到相对可靠的信源,是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告诉怹这个数字。李先念以前在中南局当第三书记,与邓子恢一起研究决定了修建庐山登山公路,因此他对这条公路比较了解。当怹停车下来散步远眺后(见昨日文章),询问陪同上山的李先念这条路的建设情况,李先念回答有“四百个弯道”,显然也是大致数。怹在山腰上询问弯道,应当已经开始酝酿《登庐山》一诗了。李先念若说有五百,这首诗就是“跃上葱茏五百旋”。

伟人不是普通人,独处的时候,或者在吟诗阅读,或者在策划什么,不会像某些傻头傻脑的老百姓一样,无聊就只会数数。

最后还是来个严格的考据,不然笔者再怎么振振有词,总还是会有被反驳的漏洞。严格的考据来自于志书,在《九江市志》中,对山北公路的弯道数有明确记载。

《九江市志·二》

有没有发现个有趣的事儿:所有的故事,都说弯道正好400或者400差一点,无论是火柴、香烟还是省长讲述。其实,山北公路弯道的准确数目,是429个。

民间故事,就没几个靠谱的,以民间故事为证据讲述历史,野史都算不上。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日 · 跃上葱茏四百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