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手记|技术改变教育

第三周了,课堂派的应用基本已经算得心应手。不论是新生还是老生,对课堂派的适应之快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难怪,毕竟00后了,对于社交媒体进入课堂、技术影响教育的前路,他们总归比我们看的清楚——因为千禧一代就是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中浸淫成长起来的呀!

播主班杜松林在演讲。

很多同学在演讲中已经开始介入Mind Map(思维导图)、图画、摄影作品和关键词等等多种载体来进行表达,令“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不再是以往死气沉沉的填鸭式灌输,而是充满了学生创造、教师主导的活力。教师布置作业以后,技术实现远程传输和现场展示;学生主动创造情境,进行分享;再由教师根据实时效果进行点评、思路梳理、内容布局、故事介入,下次表达时能够更合理、更清晰。在课堂派的介入之下,形成教学相长、互为促进的良性闭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学生主导、教师引路的实践技能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分享的教师点评板书。

今天所有同学的演讲,我都有作现场点评。并且结合讲演的TPO原则,梳理了一个成功讲演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开场、介入、主题表达及其效果判断标准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几个成功演讲的套路。如下:

1、开场:明确TPO原则,清楚了解受众特点、倾听爱好,设计符合听众期待、有现场感的主题介入。

2、介入:“有我之境”的故事价值在于创造共鸣,感性温柔,教你“好好说话”;“无我之境”的故事价值在于说服人心,理性客观,教你“言之有理”。

3、主题表达:哲学三问是选择主题的判断标准。时刻记住公众演讲的终极目标——向听众解释清楚“我是谁/我在干嘛”“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4、演讲效果判断标准: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最高级别的演讲效果是不以自己成败为判断目标,而以望帝春心、服务社会为己任,换位思考,成全他人。

下课时丽泽楼外的月光。

论课堂体验,学生是熟练工;论教育创新,学生是行动快手。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在教学方式上尽快追上他们的步伐,那么可能就只有在棺材板里和一成不变的教案共同进入历史的灰尘圈。我不愿意被静静束之高阁,因此只能不断探索。

其实应该是我这老古董“新潮”到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我一个连抖音都不玩的老阿姨,居然引入社交媒体进入课堂,公然鼓励他们上课用手机参与点名、作业提交、课堂互动,还在作业里给他们发表情包。——也不知道那一颗颗小心脏会不会激动得跳出嗓子眼儿来,就像我第一天上课要见他们时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书手记|技术改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