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团队核能》(1)坚持的动力:写下你的希望动力表

每当人类历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总是会把人类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认为工具本身是违背过往的精神,所以抗拒接受;另一种人则是因为新工具的出现,把握住新工具所带来的效益,最终把人类文明带向新的纪元。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解读观点上的差异,某种程度来讲,都是个人潜意识的投射。例如,常用「应该」这种话语,常常就是局限人的一种观点。他「应该」会怎么样,消费者「应该」会有哪些行为反应。恰恰都说明了,那是一种我个人主观想法,却没有真正的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

换言之,要能够产生持久性的驱动力,并非是个人的想要,而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解读上的差异,一旦想法上面出现了转变,那种曾以为不可能的事情,也就会随之转变。


01理性1%都是用来解释99%的感性

要创造持续增长的动能,首先都要先问我们自己,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我去努力。这个问题本身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为何而做。

然而,这些观点都是我们常常听到与理解到,但是,即使知道源头,为何而做,还都只是表层,也就是你需要更深一层理解,为何而做这件事情背后的驱动逻辑。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是出自于我们的感性,直觉性的想法。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当你说出原因时,你以为是你的真实原因,但这只是你的理性大脑在为你的感性大脑所呈现的行为,做出一场逻辑性的假设。

换句话说,任何人的经验总结的想法,都只是感性选择后,我们用理性想法的逻辑给整理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你模仿了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方法,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种原因就在于,感性直觉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你所看到的世界,跟我所看到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差别。而我们的教育过程则是以逻辑性概念,不断强调一致性、共通性,因为这是教育最高效率的方法。

这就会连带影响到一件事实,如果不知道为何而做,更不知道你为什么而做,真的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吗?

对于这件事情,需要从另一个观点「反转性思考」。也就是当我们拥有理性逻辑后,如何在探究那感性的真我,从而找到生命动力的源头。


02「无知」造就了现在的你

在你还小的时候,会觉得整天充满了动力,觉得这世界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等着你探索,那种想要去理解、认识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形成的。

于是,你就会不停的问「为什么?」,不断的去用感官、身体去体验,这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

动力的源头,就是源自于我们的「无知」,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整天充满动力的想要填补起这些空白,逐步了解这世界的样貌。

然而,在我们不断的积累后,这些动能却慢慢地消逝了。原因就在于你已经都知道,认为填满了空白,这种时候你的安全感,存在感渐渐的被这种「已知」想法给逐步套牢。

这也是为什么说常保有好奇心的人,比其他人的学习能力要来的强,因为他们把过去的已知给放下,更多的尝试,接纳新事物,如同一件新工具的出现,往往「无知」反而能成就新一轮的变革。


03坚持的源头,源自对个人的不满足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会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而有的人却对一些事务完全起不了兴趣,究竟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

这种观点,需要以生命的本质来看,也就是我们为何而活,一但理解这一层概念,你就会知道,原来,每个人活着都是有他活着的意义,只是有的人明白地知道,有的人却遗失的这种能力。

这能力其实就在于我们的想法上,一个人如果想要吃点什么,就会去找,如同古代时候人们完全没有任何的工具下,为了生存,你会去跟一些巨大的动物抗争,那种由生存意念所产生的动力,就是源自我们想要最核心根本。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生存的本身已经不是问题,那种活着的基本驱动力也就渐渐地丧失,以至于有些人活着,但却如同死了一般,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何而活,而是基本的环境发生的改变。

这就可以知道,当你对事物有不满足,你才会去想要去追求那更美好的你所努力。


04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之前提到我们都是以感性来直觉性的判断,这是人类一万多年演化下来的生曾基因。如果在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人的潜意识还是用古代的兽性脑来驱动,就只会造成一种现象,活着等同于死了一般。

有些人,为什么即便失去了所有依然会很快乐。不是因为他们的生存意义被剥夺,正恰恰是因为当他环境发生的变化,让某部分人们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到自己为何而活。

有个经典案例,二战时期在集中营里的人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但却会在希望出现时有活力,丧失的同样也失去了活着的价值,在1944年的耶诞节前夕,集中营里的人,认为他们会在圣诞节后获得自由,也就是二战会获胜。但是当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那种以为的希望,却没有带来任何一点实际的现实。

最终在圣诞节后,有一大群人突然的死去。那些曾经以为的希望,却无法实现的时候,活着的意义就荡然消失,也就无法在支撑着他们想要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

如果要让你有生活的动力,做自己的主人给予希望。


05构建你的希望动力表

然而,要怎么做到成为自己的主人,可以从盘点自己的事务「那些会的到活力」、「那些会丧失活力」,以及两者皆有的,从「活力」的角度区分成三类:

得到活力:使你有动力

丧失活力:让你降低热诚

两者皆有:两种都有只是比例上的不同(例如80%活力20%丧失、又或是40%活力,60丧失),依据个人对这件事务的观感来做盘点。

你会得出例如像是下列表:

活力事情:

完成一项任务

与有自我驱动力的人共识

学习新知识

丧失活力:

等待时间过长

与负面态度没活力的人共识

两者皆有:

打手游(60%活力40%丧失)

养青蛙(80%活力20%丧失)

一但归纳出你日常生活中,这些事项某种程度上都代表的你,也就是说,因为你的选择,而造就了现在这样的类别。

例如,当你常选择你想要做的事情时,却都选择了那些让你丧失动力的事情,你却不愿再去调整或改变,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掉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最终成为只是做事情,却没有做出事情本身的价值。

这个分类方式,是帮助我们找到那些你真正感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务。也就是每个人认为有活力的事情都不尽相同,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性认知不同,造就了我们选择不同的活力。

最后一件事情的活力,取决于个人的感受,他人主观意识所认为的活力行为,并不代表个人的活力行为,一但有了这个概念,你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怎么选择做属于你的活力事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424|《团队核能》(1)坚持的动力:写下你的希望动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