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认同红楼索隐派眼中的薛宝钗形象

红楼索隐派中的一部分人认为红楼梦是明朝遗老遗少的悼明之作,而书中的主要人物“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正好对应了当时的改朝换代亡天下之事。由于红楼梦中有强烈的红绿色彩对比,而作为正面主角人物的宝玉又素喜红色,由此部分人认为红绿色彩对比在书中其实暗示了正邪两派势力。在癸酉本石头记的影响下,部分人认为薛宝钗本人就是绿色派系即邪恶一方的代表人物,进而有了鲜明的贬义色彩,想要矫枉过正之。笔者对于癸酉本石头记的真假不做评判,但对诸如薛宝钗是邪恶敌对势力(满清)代表的观点颇有微词,理由如下:

第一,矫枉必过正用在红楼梦,暗含着这样一个推论前提即红楼梦里的人物存在着正邪绝对对立(他说的汉贼不两立),但是稍微有思想的人都知道,红楼梦里面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一个佐证就是开篇所谓正邪两赋。 第二,所谓“矫枉必过正”如果说的是钗黛合一,那么必定会认为钗黛二人中必有正邪之分。此说只得其一不得其二。说只得其一,指的是明白了开篇正邪两赋之旨;说不得其二,指的是笔者认为钗黛之分不是庸人所谓正邪之分而是“文质之分”。

第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一个人成事不仅仅要看自己本身的德性与才能,在某种意义上天道循环往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甚至在某些时候是决定性因素。(遇上小冰川期粮食减产社会动荡等) 钗黛合一不是指的正义与邪恶合一,这是不可能的。而是用一种更具有反思性的术语来说是“中正时合一”。

其实,中正的思想贯穿 《易》《庸》 ,所谓易而庸,庸而已是也。 宝钗得时正,黛玉得中正,两者皆“正”(有能力),但前者失之于中,后者失之于时。故两者皆有所憾。 对应在红楼梦剧情中,黛玉偏重宝玉这个人,而宝钗偏爱通灵宝玉这个物。 这种缺憾,在传统文化中多有体现。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等,也有“情顺万物而无情”,“是真名士自风流”等。 笔者采用比“正邪对立”更深刻的“文质之分”来分析钗黛,盖有深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认同红楼索隐派眼中的薛宝钗形象)